首页 云南 正文
富源县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抱团发展结出增收硕果
云南日报    10-21 08:36:54

在魔芋加工生产线上忙碌的工人。通讯员王园芬 摄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16477元增长到2024年20116元,增长22.08%——这是富源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交出的成绩单。

近年来,富源县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任务,探索5条路径,聚焦5类群体,分层分类推进产业、企业、就业、帮扶工作,持续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富源魔芋”“大河乌猪”是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更是富源农业产业的两大金字招牌。富源县以“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思路,出台联农带农奖补等政策,扶持9家魔芋产业龙头企业、33家乌猪产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

富源县7.8万人种植超12万亩魔芋,已培育魔芋加工企业80余家,建成40余条精深加工生产线,2024年销售额达8亿元,“富源魔芋”品牌价值评估超过12亿元。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魔芋专业化交易市场,入驻企业122家,年平均交易量20余万吨,占全国魔芋交易量的约50%,形成的“富源指数”直接影响全国市场价格。

富源县聚焦大河乌猪保种选育、扩繁增量、品牌打造,累计投入1.8亿元建设大河乌猪核心种群场,建设9个大河乌猪养殖示范村,推动产业品牌化转型。富源10余万群众依托魔芋和乌猪产业实现增收。

富源县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主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农户联动模式,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养协议,有效解决销售难和价格波动问题。

中安街道莲花社区养殖户李亚林介绍,公司以成本价提供仔猪,按保护价回购,每头猪利润不低于600元,带动420户散户饲养乌猪2300余头,户均增收3500元。

今年8月,富源4万余亩万寿菊进入采摘期,企业以每公斤1.2元的保护价收购,1.7万余种植户户均增收超6800元,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与企业一起抱团发展。

针对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县、乡务工平台和村级劳务服务站高效协作,建立劳动力就业意向台账,动态更新县内企业用工需求,精准高效匹配用工岗位。富源县建立起从企业用工需求到劳动力技能培训,再到岗位精准匹配的全链条闭环机制,精准开展技能培训,让本地劳动力“持证上岗”。截至今年三季度,已依托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帮助16.8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县内稳定就业。

富源县针对弱劳力、半劳力及无劳力群体分类施策,精准拓宽增收渠道。对弱劳力、半劳力群体,富源县引导群众发展小种植、小养殖等“七小”庭院经济,带动1574名就业困难群体通过轻体力劳动实现户均增收500元。同时,全县开发3861个乡村公益性岗位,为脱贫人口、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增收保障。

对无劳力群体,富源县建立托管兜底机制,在保障转移性收入等的基础上,发动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托管代管、代种代养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利用无劳力户的长期闲置房,采取租赁、资产代管方式,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休闲山庄等,目前全县已盘活120间闲置房屋,户均增收2000元。

从产业延链强链到村民、企业抱团发展,从灵活就业到旅居康养,富源县以“5+5”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扎实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云南日报 记者隋鑫 通讯员郭燚 金得云

编辑:李双双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