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云南资源经济转型升级——从粗放发展到精耕细作
云南日报    10-22 08:03:26

绿色铝谷在滇中加速崛起,硅光伏基地铺展在高原,新能源电池项目接续落地园区,鲜切花飘香世界,咖啡走向国际市场……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云南资源经济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发展到精耕细作的转型升级之路。

“十四五”以来,云南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将资源经济作为“三大经济”的主干来抓,将发展壮大资源经济与实施产业强省三年行动统筹结合起来,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推动资源优势加速向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转化。资源经济重点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稳定在45%左右,逐步构建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资源经济发展体系。

告别传统粗放走向链上增值

能源、有色金属等传统支柱产业稳中提质;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新三样”成为工业增长的新引擎;依托绿色能源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绿电+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云南告别粗放的“卖资源”旧模式,走上“链上增值”的新道路。“十四五”以来,全省立足资源禀赋和绿色能源优势,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加大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资源就地转化、产业链式发展”,云南正从资源大省迈向产业强省。

在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南铜业的智能控制中心内,15个智能控制平台正有序运转,全面覆盖了从原料进厂到生产物流的各个环节;生产车间内,机械手臂持续运转,将阴极铜剥离开后,传送至自动叉车,运往仓库。“去年搬迁至安宁新厂后,我们在全生产环节实现了智能化转型,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西南铜业党委委员、火法厂厂长于海波介绍,新厂是国内首家实现铜冶炼主流程先进控制模型全覆盖的企业,拥有37项首创技术、9个无人工序。

这是云南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加速跃升的一个缩影。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的云南,已探明的31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3,其中,锡、铟、钛铁矿、铂族金属等6种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全省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向中高端攀升。2024年,全省有色金属产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10种有色金属产量819.45万吨,占全国的10.35%,居全国第4位;稀贵金属产业总产值近1000亿元,形成全球领先的锡、铟、铂族金属产业链。云天化集团建成全球第二大磷复肥基地,2024年全省磷复肥产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

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云南打好推动资源经济发展“组合拳”的有力举措。5年来,全省强化政策、财政、金融支持,持续完善矿产资源“一张图”、能源项目资源“一张图”,强化资源统筹和高效利用,以市场化方式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助推重大制造业项目落地,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目前,资源经济工业重点产业集中了全省约四分之三的规上工业企业,贡献约9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

以链聚产以产促链开花结果

资源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链式思维”的推动,放眼全省,一条条资源链正成长为产业链,形成集群共生的新格局。在大理戴卡汽车部件有限公司,铝液从上游企业云铝溢鑫直供生产,无需重熔即可配料加工为高强轮毂。“‘铝水直供’模式每吨节省近400元成本,也加快了生产节奏。”公司副总经理方继凯说。如今,文山、曲靖等地已形成绿色铝精深加工集群,涵盖铝合金、压铸件等多个板块,产业链条日趋完善,集群效应显著。

“以链聚产、以产促链”的思路在全省开花结果。玉溪市以仙福钢铁、玉昆钢铁为龙头,构建起从钢铁到建材、水泥等产业的一体化循环产业链;楚雄彝族自治州通过技术攻关,打通了氯化法钛白粉、海绵钛、钛合金制品完整通道,实现从“资源输出”到“材料制造”的跃升;安宁市通过整合磷、锂资源,构建了从材料、电池到回收的全产业链闭环,一个完善的新能源电池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在产业集群的加持下,资源禀赋正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5年来,一批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在滇落地——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203万吨绿色铝项目、全球首个20万吨级多晶硅基地、国内单体出货量最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投产,带动产业链加快向精深加工延伸。铝、化工、稀贵金属三大产业成长为新的千亿级板块,绿色能源、有色金属产业产值从2020年的不足3000亿元双双突破至现在的4000亿元。

资源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

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的地形,让云南拥有充足的光照、昼夜温差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出独特的高原特色农业优势;夏季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的昆明、曲靖等地,舒适宜人,把凉资源转化为了热经济……“十四五”以来,云南正以创新的发展方式、多元的路径,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红利迈向价值红利。

在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消费者正用手机通过“云花花拍”小程序的实时竞拍,几分钟后,凭提货码即可在现场取到刚从产地运来的鲜花。这样创新性的“B2C数智鲜花零售拍卖”体验,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不断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升级的生动例子。5年来,云南把农业作为“芯片”产业来抓,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集群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鲜切花、咖啡、茶叶、坚果、中药材等产业种植规模和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农业重点产业全链条产值达2.75万亿元。2024年,全省“1+10+3”重点农业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80%,咖啡种植面积占全国99%,古树茶资源位居世界第一。

从种得好到卖得远,从地头货到世界品,云南农业正实现从资源供给到品牌输出的跃升。

不仅农业提质,文旅产业也在焕发新生。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阿尼么村,这个曾经依山傍水的石头村,如今成了艺术村。石墙绘上民族纹样,石桌摆满手工饰品,牛棚变咖啡屋,旧书屋成文创空间,彝家腊肉香飘“侠客小吃街”。以“阿尼么007艺术农庄”为核心,村民们共同参与改造,形成“艺术+乡村”“旅居+产业”的新模式,并选出能干事、会经营的带头人,带动群众抱团发展,成为文旅资源转化为产业价值的生动注脚。2024年,阿尼么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是2018年的3倍多。文化创意让村庄更有气质,也让村民更有底气。

生态美变成了生产力,好风景变成了产业链。如今,“旅居云南”成为新时尚,“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叫响全国。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14万亿元,接待入境游客超60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旅居人数达280万人次,同比增长45.4%,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新趋势。(云南日报 记者王璐瑶

编辑:李双双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