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从“节日IP”到融合经济 昆明交出文旅产业升级与民族团结进步双答卷
昆明信息港    10-22 08:09:57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王姗从全国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跑者在参加完2025昆明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后,走进石林县五棵树村跟着彝族撒尼姑娘体验刺绣;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滇池畔的小渔村里,游客们不仅欣赏美景,还纷纷体验渔家文化,找回了久违的乡愁……这是昆明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绚丽画卷。

近年来,昆明市以火把节、密枝节等民族节庆为核心,以春城文化节、春城体育节、昆明首戏演出季等活动为载体,通过“节庆+体育”“节庆+文化”“节庆+生活”等多元融合模式,以“节庆+”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播,促进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广阔平台。

打造节日IP

从文化传承到经济引擎

东川区的密枝节是彝族古老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四月间,彝族同胞都会举办密枝节,举行传统文化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如今,这一传统节日已成为昆明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在东川区长岭子村彝族文化大舞台前,一个又一个原生态民族歌舞吸引眼球,燃爆全场。在乡村振兴中从长岭子村走出去创业的年轻人,带着一群舞伴回到家乡,欢快地表演充满时代感的舞蹈,和家乡父老一起欢度节日。

不仅是密枝节,火把节作为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至今已沿袭逾千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一古老的节日,在昆明已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

在石林县五棵树村,传统火把节被玩出了新花样:每周五小型篝火会,每月主题长街宴,季度性斗牛大赛,再配上“阿诗玛”实景演出,把年度庆典做成常态化产品。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4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里,五棵树村的名字赫然在列。

8月9日,随着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在昆明滇池东西两岸同步拉开帷幕,这场跨越9天的国际性文化盛宴,首次实现滇池东西岸全域联动,集结20多个特色活动、80余场精彩演出,从“现象级出圈”到“全域化升级”,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正成长为昆明的城市IP。如今,围绕已建成开放的108公里滇池绿道,昆明正通过不断创新丰富文旅消费场景,以多元供给激发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

节庆IP的经济效益正在显现。现在,五棵树村近千人端上旅游饭碗,连返乡的78个年轻人都开起网红店,村委会每年给村民发福利金,金额从10年前的人均800元涨到现在的5800元。而昆明滇池绿道串联的46个重点村共形成景观性业态137个、消费性业态874个,全年客流量突破千万大关,营业收入5.4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增加近千元。

“节庆+”赋能

激活全域文旅新活力

10月18日晚,作为2025昆明第八届首戏演出季的重磅内容,全球知名指挥家瓦莱里·捷杰耶夫率领被誉为“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之一”的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昆明奏响震撼心灵的华彩乐章。这也是这个世界顶级交响乐团首次进入中国西南地区。

演出结束后,观众以长达数分钟的热情鼓掌向艺术家们致敬。早在这场音乐会之前,昆明剧院从9月份就精心策划了马林斯基昆明行系列公益讲座,连续4场讲座从乐团历史、指挥艺术到本场音乐会曲目深度解析,为市民系统普及交响乐知识。此外,还为本场盛会设计限量版珍藏纪念周边,包括能“唤醒”音乐会记忆的“限定香薰卡”与以经典唱片为灵感的“唱片冰箱贴”,作为亲临讲座和演出现场观众的独家艺术之礼,让春城乐迷全方位享受这场交响音乐盛宴。

“此次音乐会不仅是一场完美的演出,还是一座重要的文化交流桥梁。引进国际顶级资源,并结合本土文化实践,是我们打造国际化演艺运营的模式。”昆明剧院负责人介绍,首戏演出季自2018年发起至今,8年来累计吸引观众超百万人次,以“节庆+文化”激活本地文化消费、以“跨城观演+文旅融合”模式创造经济新增量,已成为春城文艺迷的重大节日以及艺术生活风向标。

与此同时,昆明市还创新将各类节庆与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结合,打造贯穿全年的春城文化节、春城体育节等城市文化体育系列活动IP,以及蓝花楹文化艺术节、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呈贡区万溪梨花节等特色活动和体育赛事,大大增强节庆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感,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

文旅“黏合剂”

促进各民族共居共融

在昆明,文化的力量不只在“看得见”的活动场景,更在“润物无声”的日常教育与情感交流中。

近年来,在春城文化节“民族团结大舞台”,来自迪庆、临沧、曲靖等州(市)的“民族风”先后在春城刮起。在昆明的闹市街头、文化广场,群众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民族歌舞节目,还能现场观赏和体验非遗技艺,通过“节庆+文化”模式,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而是可感可知的生活方式。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作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全省流动人口最密集的省会城市,昆明通过“节庆+生活”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活动,让传统民俗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吸引游客深度体验,全力推进文旅融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沙朗白族传统手工酱菜文化节”“云南米线节”“七甸大饼美食节”“宜良烤鸭美食节”“安宁‘森’呼吸烘焙节”“寻甸马铃薯文化节”次第登场,浓缩独特山川风物,唤醒共同家园记忆。“2025年呈贡区中国农民丰收节”围绕“舞丰收、秀丰收、助丰收、赞丰收、享丰收”主题,打造百余场沉浸式庆丰收场景——默庐书会墨香萦绕,稻田京韵戏剧雅致登场,书画交流视频打卡趣味纷呈,让游客在书香雅韵中品味传统农耕文化。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开启云南首个沉浸式古滇文化主题餐秀《觉宴》,精心雕琢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六觉”融合盛宴,以六幕大戏铺陈从战国至近代的云南历史长卷。

文旅产业在昆明发挥着“黏合剂”的作用,在昆明的各类民族节庆活动中,各族群众共同组织、共同参与,游客积极参与民族技艺体验,形成各民族共居共融的生动场景。从单一的“节日IP”到多元的融合经济,昆明的民族节庆正释放出产业升级与民族团结的双重效应。

编辑:周姝雅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