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商圈在过节中焕新
云南日报    10-22 08:39:53

昆明万象城打造“菌子季”主题场景。昆明万象城供图

昆明南亚风情第壹城举办“嘘!壹触即发—民族文化艺术生活季”。昆明南亚风情第壹城供图

今年10月,全省多个商圈通过举办彩云市集、音乐会、游园会、中秋灯会等活动,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聚拢人气。

据省商务厅统计,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昆明南亚风情第壹城、昆明万象城、大理复兴路古城步行街等10个重点商圈步行街营业额较去年同期增长5.2%。

近日,记者走进了昆明的两个商圈,采访多元场景、丰富体验、商旅文体业态的融合实践,看消费者在商圈里过节的新滋味和消费新活力。

过节,怎么过?

10月1日,“熟人生活节”在昆明万象城拉开序幕。

“原本只是来逛街,结果像参加了一个大型庆祝派对,氛围特别好!”因为商圈里的节日,深圳游客许静在昆明有了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在家庭调酒区,孩子和父母用手中的雪克壶创作出独特味道的饮品;非遗体验区内,年轻人将传统甲马拓印成现代装饰;舞台区的乐队演出与美妆区的试妆服务相互添彩,吸引消费者驻足。

“本地人常来,外地人爱逛。”昆明万象城负责人表示,这是该商圈的发展目标,也是其打造跨区域吸引力商业体的核心理念。昆明万象城由云南建投集团与华润置地共同投资打造,自2023年开业以来,首店、首展、特色体验等成为其催热消费的主要抓手。

目前,昆明万象城已引进近70家首店,在借“首店经济”撬动客流的同时,也在持续提升顾客体验。

活动在上新。两年来商圈举办了近千场活动,并引进超20次首展资源。“超级飞侠主题乐园”“迪士尼疯狂小镇”快闪店等展出,以及面向年轻客群的春城手账市集、中古市集等活动填补了本土市场空白,有效提升了消费者黏性。

场景在创新。昆明万象城打造的青年街区,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持续进行主题换新,“蓝花楹季”“菌子季”等多个主题场景吸引了众多消费者“打卡”,也让购物成了一种有记忆点的城市生活体验。

“8月,‘面包会有的·夏甜冰市’活动,集结了省内外50多家烘焙品牌参与,上千款面包甜品亮相。这个活动反响很不错,线下客流创了新高。我们观察发现,消费者更青睐高性价比的多元体验,他们在用脚投票。”昆明万象城负责人说。

提升服务消费,需要硬件和空间的支撑。昆明特有的气候优势,为打造开放式休闲体验空间也创造了条件。

在云南,商圈过节体验的外延和边界也在不断扩围。之后,昆明万象城将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引入餐酒吧、下午茶等,在户外街区增设水吧和快闪店,着力提升夜间消费场景。

6公里之外的南亚风情第壹城,则给出了过节的另一种答案。

“音乐一响、篝火一点,从围观到加入打跳队伍只需要一秒!”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在南亚风情第壹城“嘘!壹触即发——民族文化艺术生活季”的经历。

游客在长街宴上化身大众评审,为各色菜品打分;在手工艺区亲手制作扎染;活动现场,家乡方言与说唱节奏碰撞,蘸水盲盒挑战区里,欢笑声不断……国庆中秋期间,这场将民族风俗与传统美食深度融合的活动,让不少消费者收获了欢乐。

“各色沉浸式互动,实现了消费者从基础、传统的消费,到深度参与的体验升级。”南亚风情第壹城媒体负责人表示。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南亚总客流达114.3万人次,总销售额达3600万元,两个指标较往年同期均实现了增长。

在该商圈看来,与追求时尚感的商圈不同,其优势在于南亚风情的建筑风格和“接地气”的社区感,内部丰富多样的业态,如小吃店、酒店等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商业生态系统。

国庆前夕,为了引客、留客,南亚风情第壹城也做了一次服务业态的调整。商圈将4楼从单一的儿童零售区,调整为“零售+餐饮”的混合业态。新引入的8家餐饮门店包含大众连锁、本土特色、知名老品牌和高性价比自助四种类型,覆盖多方需求。“假期里,这些商家生意不错,门口排起的队、不断进店的消费者,也印证了这次业态调整试水获得了积极反馈。”该负责人说。

商圈,如何发力?

节日的喧嚣终会退去,服务的提质升级,才能转化为持久的吸引力。

昆明万象城在“母婴友好”服务的基础上,把“银发友好”服务作为新着力点,提升服务的温度,并为不同客群量体裁衣:面向家庭客群,打造更丰富的儿童业态与亲子套餐;针对办公人群,提升午间餐饮品质与体验;同时,完善针对海外游客的退税服务和针对省内外游客的“旅客友好”服务。

“预计到年底,约30家商户将支持退税服务。”昆明万象城负责人透露。依托地铁接机场的区位优势,万象城希望不断强化其“入滇第一站”定位,同时以独家IP、潮流品牌、新业态首店的组合,提升目的性消费的吸引力。

南亚风情第壹城则用创意,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情绪价值。

去年和今年,商圈举办的“520”昆明城市公共艺术季,通过在广场上设置大型艺术装置,邀请市民用拼贴地毯、搭建积木的方式,共同完成“爱心”与“520”字样,提升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互动感。此外,商圈运营团队还在城市不同地标拍摄照片并举办摄影展,呈现“爱”的多样面貌,以情感共鸣触及更多人群。

“我们打造放松且多元的文化场所,不仅满足了顾客的消费和情感需求、带动短期客流,也避免同质化,将流量争夺转向价值创造,赋予商圈可持续竞争力。”南亚媒体负责人表示。

两个商圈,两条路径,共同诠释着同一种探索:商圈需要节日,因为它让服务消费变得更加可感知、可持续。在这里,服务消费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值得尝试的生活体验,值得珍藏的美好记忆。(云南日报 记者郭瑶 韩成圆

编辑:李双双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