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通道于10月15日正式开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调整莫过于报考年龄上限的放宽——一般岗位年龄限制从35周岁提升至38周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更可放宽至43周岁。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回应了社会对“35岁就业门槛”的长期争议,更传递出尊重人才价值、优化队伍结构的积极信号。
长期以来,“35岁门槛”如同职场隐形天花板,将许多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中年求职者拒之门外。此次国考年龄放宽,直接回应了这一痛点。以四川遂宁为例,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招聘中,本科生年龄限制已放宽至38周岁,研究生更可延至43周岁。上海、江苏等地亦在省级机关遴选和执法类公务员招录中跟进调整。这些实践表明,年龄限制的放宽并非孤例,而是国家层面推动就业公平、释放人才红利的系统性举措。
国家公务员局明确指出,年龄调整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相衔接。随着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延长,公务员招录年龄的灵活性成为必然。数据显示,2026年国考计划招录3.81万人,其中2.8万个岗位投向县区级及以下机构,基层岗位占比超七成。这些岗位更需要具备实战经验的人才,而非仅依赖学历的年轻群体。例如,税务系统在广东的招录中,虽提供1300个岗位,但竞争激烈程度不减。年龄放宽后,更多拥有基层经验的中年考生得以参与竞争,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国考的调整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当前,35岁年龄限制在部分行业仍普遍存在,甚至成为隐性规则。但山东、新疆、贵州等地的事业单位招聘已率先将部分岗位年龄放宽至45周岁。一位从事企业管理的考生表示:“过去因年龄超限无法考公,现在终于有机会将管理经验转化为公共服务能力。”这种转变不仅缓解了社会年龄焦虑,更推动形成“人尽其才”的就业生态。
此外,年龄放宽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结构的优化。年轻公务员虽充满活力,但可能缺乏基层历练;中年考生则具备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群众工作技巧。例如,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既需要熟悉政策的年轻干部,也需要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国考年龄放宽虽是小步调整,却折射出就业公平理念的进步。它不仅为中年求职者打开了职业新通道,更通过政策引领推动全社会破除“年龄歧视”。当公务员队伍吸纳更多经验型、专家型人才,当就业市场形成“以能力论英雄”的共识,一个更具包容性、更有活力的人才生态必将加速形成。这既是落实延迟退休政策的务实之举,更是构建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的关键一环。(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