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微短剧别只顾着“爽”丢了“魂”
昆明信息港    10-22 16:05:02

打开手机,各类微短剧扑面而来,俨然成了网络世界的新“顶流”。然而,一片繁荣之下,难掩其内容的苍白与重复。“霸道总裁”“重生逆袭”“手撕反派”……这些高度雷同的剧情,如同一条流水线上产出的速食产品,靠着夸张的人物、离奇的情节,只求在最短时间内抓住观众。

这股创作潮流背后,是“流量至上”法则在驱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作方似乎陷入了一场“注意力”的争夺战。他们不得不将所有的创作精力,都倾注于如何快速制造所谓的“爽感”。于是,生活的复杂性被忽略,人物的合理性被牺牲,情感的真实性让位于剧烈的戏剧冲突。这种创作方式,固然能带来一时的感官刺激,却也使作品失去了回味空间,如同猛辣调味品,初尝刺激,久食则乏味,甚至让人忘记食物本应有的醇厚滋味。

更深一层看,微短剧的“狗血化”倾向,也与当下社会的文化消费习惯相互映照。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趋于碎片化。微短剧恰好以其短小、直给的特点,满足了即时放松的需求。然而,如果我们长期沉浸于这种高浓度、强刺激的叙事模式,审美趣味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驯化,对那些需要静心品味的、更为深沉复杂的文艺作品,逐渐失去耐心和共鸣。

这或许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平台算法青睐高流量内容,资本便涌向同类项目,创作者为求稳妥纷纷复制成功模式,观众在有限的选择中不断强化既有偏好。长此以往,市场的多样性将受到损害,创作的初心可能被遗忘,我们最终面对的,可能是一个创意贫瘠、同质化严重的内容环境。

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短”与“快”本是特点,而非原罪。它也可以像经典的短篇小说一样,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深刻的洞察与人性的微光。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超越对“爽”的单一追求,为它注入更多元的价值观和更真实的生活质感。

为此,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创作者应保有艺术追求的自觉,在迎合市场之外,尝试融入更多的现实关照与人文思考,平台方需完善推荐机制,让优质、创新的内容获得更多展示机会,而作为观众,我们亦可以主动选择,用我们的观看为有价值的内容投票。

微短剧这片迅速兴起的内容疆域,不应只是追逐短暂流量的名利场,更应成为滋养大众心灵的园地。唯有当创作者们放下对“爽感”的过度执念,回归到对生活与人性的真诚表达,微短剧才能摆脱“文化快餐”的标签,真正赢得观众的尊重与时间的考验。(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甘凌菲)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