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公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各地区各部门公车管理使用日益规范严格,公车私用、私车公养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车轮上的腐败”作为不容忽视的“顽疾”,类似问题仍时有发生,虽看似不起眼,长此以往则会加重公共财政的负担,不及时纠正,将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
从使用数量、车辆标准和时限上看,长期租车或以租代购问题最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在这方面,筑牢“制度的笼子”。据微信公众号“云南发布”10月21日消息,为规范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出行租赁车辆管理使用,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云南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云南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出行租赁车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解读文章,《办法》明确不得租用豪华车辆(例如:奔驰、宝马、奥迪、路虎等进口高端豪华品牌)和排量、购车价格超过公务用车配备标准中的车辆,单次租赁不得超过30天,超期须专项审批。
这项《办法》的出台,核心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务出行管理,降低机关运行成本,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的具体体现。新规自11月1日起施行,将公务租车纳入平台统一监管,严控车型、价格与使用时长。新规明确要求租赁车辆需遵循经济适用的原则。这意味着在满足公务需求的前提下,必须选择最经济、最实用的车辆,杜绝了追求排场和面子的“面子工程”。
“车轮上的腐败”之所以久禁不绝。在于一些公职人员存在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特权意识,将公权力当成肆意挥霍的私器,加之缺乏有效的技术监管手段和严密制度约束,使得违规行为难以被及时揪出,让不少人抱有侥幸心理。对此,云南的治理并未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通过构建“平台管理+国产优先+新能源导向”的严密制度,实现轨迹可查、费用可溯,从而堵住“长期变相配车”的漏洞,把每一次公车出行都置于阳光之下。
云南山高路远,偏远地区公务频繁,但这不是变相腐败的理由。通过明确禁用豪华品牌、鼓励国产车和新能源车,能够有效控制公务出行中的车辆租赁费用,将纳税人的钱花在刀刃上,能够向社会传递出勤俭节约、务实清廉的政风,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当前,世界地缘政治冲突与经济格局重塑交织,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制度创新,杜绝让公车成为“特权私车”,这不仅是云南政府机关节约行政成本的实际作为,更向公众传达了清风正气的政府形象。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当越来越多新能源车成为公务用车租赁的常态,政策驱动下,公共机构将成为充电网络布局的优先节点,为全社会新能源车普及提供基础支撑。在此新政助力下,无论是云南的新能源车发展,还是“绿色能源牌”都将获得广阔的空间。(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