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摘滇皂荚。

阿昌族群众剥滇皂荚米。
藏在云南梁河深山里的“宝贝食材”,获“国家级身份证”。今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通过“梁河滇皂荚”新食品原料审查,这不仅终结了市场上“皂角米”“白籽仁”“皂角仁”等非标准称谓混用的乱象,更让这颗承载百年历史、被誉为“植物燕窝”的食材,迈出了从“地方特产”到“全国爆款”的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不少消费者购物时经常感到困惑:“滇皂荚米”与“皂角米”究竟是否为同一物?混乱的称谓不仅让买家“踩坑”,更使梁河滇皂荚米的品牌推广屡屡碰壁。
如今,依据国家级审查结论,“梁河滇皂荚米”为标准名。其与普通皂角米存在根本差异——原料取自豆科植物“滇皂荚”,经去荚、取籽、剥离外胚乳等多道工序制成,成品呈现为乳白色至浅黄色的薄片形态;而普通皂角米则源于其他皂荚品种,加工工艺也不一样,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以前客户总问‘你们这是不是皂角米’,我们要解释半天。现在有了国家认可的名字,谈合作、做推广都有底气了!”梁河当地种植户感慨道。
数据显示,每100克滇皂荚米含892千卡能量,其中碳水化合物15.4%、粗蛋白3.5%,脂肪仅1.0%,膳食纤维含量高达66.7%——相当于摄入100克滇皂荚米,就能获取近67克膳食纤维,远超日常蔬菜。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含有皂角豆胶(半乳甘露聚糖),是食品加工界的“天然优质原料”,能让甜品、汤羹口感更加顺滑。
据《梁河县志(1978—2005)》记载,梁河种滇皂荚已有逾百年历史,现存最老的滇皂荚树龄超180年。1950年梁河解放以前,土司便常将滇皂荚米用作早膳;而梁河县农科所的研究人员在1990年《云南农业科技》上发表的文章证实,早在1987年以前,滇皂荚米就已经在当地广泛食用与销售。如此推算,其民间食用历史已逾75载,书面记载的食用史亦近40年。
为了让这颗“宝贝米”走出去,梁河县委、县政府专门组建专班攻坚,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申报“新食品原料”。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估与工艺审查,顺利通过审核,获得“国家级通行证”。
如今,梁河已建成3.2万亩滇皂荚种植基地,2024年全县产量达139.472吨,产值突破5021万元。曩宋阿昌族乡龙营村大勐藏自然村,是滇皂荚人工种植的“发源地”,村中4679株滇皂荚树所结果实,品质冠绝全县。一颗小小的“米”,已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果”。
据介绍,梁河县将围绕这一特色产业重点发力,一手推进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深加工;一手强化良种选育,让滇皂荚树结出更优质的果实;同步开展技术培训,助力种植户提升产量与品质,加大品牌推广力度,让“梁河滇皂荚米”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未来,在全国各地的商超、甜品店,人们将有机会品尝到我们梁河的滇皂荚米!”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颗承载着民族智慧与地域特色的“小食材”,必将成为撬动梁河乡村振兴的“大引擎”,让更多村民依托滇皂荚种植走上致富路。(县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