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金声银韵里的文化新生——昆明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密码
昆明信息港    10-25 13:16:56

近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云南省第十四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奖名单公示,昆明市选送的4个节目拟荣获1个金奖、3个银奖。昆明斩获的,不仅是荣誉的勋章,更是一座城市用创新思维激活民族文化基因的生动注脚。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昆明的民族民间艺术正以独有姿态书写非遗传承的“昆明答卷”。

作品舞蹈《龙·潮》拟获创新类金奖;器乐《滇曲流芳》、声乐《阿诗玛的回声》拟获传统类银奖;声乐《今天日子好》拟获创新类银奖,勾勒出昆明民族文化传承的清晰脉络:扎根传统而不困于传统,拥抱创新而不流于猎奇。《龙・潮》以市级非遗“小独龙舞”为根基,将古朴的图腾崇拜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肢体语言,传统韵律与现代节奏的交融,让沉睡的非遗在聚光灯下焕发新生。这种“创造性转化”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像滇池的流水般,既保留着源头的清澈,又吸纳着时代的养分,让民族艺术在传承中完成蜕变。

如果说《龙・潮》是传统艺术的“现代转译,那么《滇曲流芳》则诠释了文化传承的“抢救性守护”。6 支几近失传的滇剧曲牌被精心整理,那些曾在戏台上流转的旋律,历经时光沉淀后再次响起,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窗。滇剧作为云南文化的“活化石”,传承困境并非个例,昆明文艺工作者的坚持让我们看到非遗保护的另一种可能——不仅要守护技艺本身,更要让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可感知、可触摸的文化财富。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昆明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更在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平衡。《阿诗玛的回声》聚焦国家级非遗“阿诗玛”,精选石林彝族撒尼人的经典唱段,大三弦的浓郁风情与叙事歌的婉转悠扬,勾勒出彝族人民的生活图景与精神世界。《今天日子好》则将彝族传统音乐与现代创作手法结合,唱出新时代彝家儿女的幸福心声,让民族艺术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载体。从古老的叙事歌到新时代的赞歌,昆明的民族民间艺术始终与人民的生活同频共振,这正是其能够跨越时空、永葆活力的核心密码。

此次省级展演的亮眼成绩,不仅是对昆明民族民间艺术创作的肯定,更彰显了春城昆明的文化自信。从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到艺术作品的创新创作,从舞台展演的精心打磨到文化品牌的持续培育,昆明正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民族文化传承体系。“政府引导、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让民族艺术不再是小众的自娱自乐,而是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金声玉振,余音绕梁。昆明民族民间艺术的大放异彩,告诉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复制,而是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小独龙舞遇上现代编舞,滇剧曲牌碰撞当代审美,民族风情融合时代旋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作品的精彩呈现,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延续与绽放。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昆明的民族民间艺术必将以更丰富的形式、更深厚的内涵,书写出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篇章,让更多人感受到云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陈秋月)

编辑:袁艳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