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访云南省文化领域相关专家
云南日报    10-26 10:54:58

记者:“十四五”期间,云南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省社科联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范建华:“十四五”期间,云南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效:一是坚持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云南拥有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具备发展和做大做强文旅产业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二是创新文旅模式,“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持续叫响做实,成为云南文旅新的亮丽名片和宣传品牌。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叠加的现实环境,形成了云南各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推动了“旅居云南”的发展。三是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以“金木土石布”(金属工艺、木竹藤草、土陶泥塑、石雕石刻、纺织染绣)为抓手的特色文化产业取得新成效。云南对非遗项目尤其是民族民间工艺品等进行生产性保护传承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辉煌成绩。四是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为契机,加大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融合发展,使茶旅融合成为“十四五”期间云南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五是借助人工智能时代浪潮,推动云南文旅与AI技术有机结合。云南率先在全国推出“一部手机游云南”,实施云南智慧旅游大项目,全方位推动传统景区景点建设与互联网系统全面互联互通,大幅度提升了云南旅游的品质,互联网文旅走在了全国前列。

记者:云南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挖掘民族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云南大学教授吴白雨:“十四五”期间,云南实现了“从非遗资源大省迈向非遗文旅强省”的新跨越。一是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非遗保护传承在云南形成了人所共知、人所共建、人所共享的社会文化生态,非遗深入到云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非遗人才培养贯通教育全过程,建成了从专科生到博士研究生,从学校学生到社会全员的非遗教育体系;三是“非遗+文旅”构成了云南旅游的新特色,文化体验性消费逐渐成为云南旅游的新时代品牌;四是非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越加凸显,传统工艺和民族民间艺术已经成为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云南省作家协会秘书长杨荣昌:“十四五”期间,省作协聚焦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全面推进云南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云南作家的长篇及中短篇小说富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底蕴,云南的诗人群体、散文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群阵容强大、特色鲜明。目前,云南已初步建成一支门类齐备、梯队完整、多民族共同奋进的老中青三代作家队伍,每一代都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作家。在全国性文学奖项评选中,云南省先后有5名作家获鲁迅文学奖,7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107人次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

记者:“十四五”以来,云南文化产业呈现出哪些发展亮点?

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炎:“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文化产业在国家总体布局中精准定位,依托文化多样性与生态优势,践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构建起与东部地区优势互补的产业新格局,为全国提供了独具魅力的“云南方案”。

在文旅融合与文化赋能高原特色农业为核心的双轮驱动模式下,云南文化产业深度赋能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与区域软实力提升,形成了多元价值共生共荣的良好生态。

各州市依托自身特点,培育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带,推动资源由点状分布向带状集聚、协同发展转变。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引领,云南将生态与文化资源转化为一种可感知、可体验的生活方式,带动旅居经济、深度研学、文博服务、民族演艺、节庆文化,以及影视短视频、旅拍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催生了一批融合书店、文创咖啡、艺术街区等新兴文化空间,极大丰富了文化消费场景。

云南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培育了一批“小特新活”文化企业、特色文化产业村落、都市文化创意空间、文创园区和特色文化街区,这些新兴文化业态成为促进就业、传承技艺和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云南日报 记者侯婷婷 秦明豫 黄立康

编辑:张玉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