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
在这个承载着民族记忆与英雄精神的日子里,我们走进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探访一位跨越烽火、扎根边疆的98岁志愿军老兵——杨增寿,聆听他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奉献。

“一声敬礼,一生战士”——永不褪色的军人印记赞
杨增寿,1927年生于云南保山昌宁,1950年2月参军,1951年7月随部队入朝作战。如今的他虽已近百岁,行动不便,言语困难,但他的儿子告诉我们:“只要听到‘敬礼’这样的口令,他一定会有反应。”那是一种刻进骨血的本能,是一个老兵对军旅生涯最深的眷恋。

跨过鸭绿江,他是保家卫国的忠诚卫士赞
1950年,党中央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年仅23岁的杨增寿被派往四川大足县,带领1000名新兵奔赴前线。他们在南京换上志愿军军装,跨过鸭绿江,奔赴炮火连天的战场。

在朝鲜,杨增寿被分配到四十军一二零师三五九团高炮连担任班长。他参与的第一场硬仗,便是一举攻破敌军炮兵阵地。在战术上,他灵活运用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式,曾带领全班俘获美军“黑人连”,成为连队传颂的经典战例。
而最惨烈的,是马良山战役。在那场战斗中,他与战友们顶住敌军疯狂反扑,先后打退敌人78次进攻。枪林弹雨中,他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讲到这段往事时,老人曾几度哽咽。“那三年,是他一生中最艰苦、也最难忘的三年。”儿子回忆道。战争在他肺部留下永久创伤,他被评定为三等一级伤残军人,但也因此荣获甲等功,并光荣入党。

从战场到农场,他是屯垦戍边的拓荒元老赞
1955年复员后,杨增寿没有选择安逸。第二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加入青年垦荒队,奔赴陇川农场,开始了“保卫边疆、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新征程。
那时的陇川,还是一片待开垦的荒原。他与农垦队员们一起挖坑种橡胶、一担一担挑水浇苗、一镰一镰收割水稻甘蔗。“苦是真的苦,累也是真的累,”老邻居回忆道,“但杨叔从没喊过累。”由于表现突出,他荣获省级“先进生产者”称号,成为农场建设的奠基人之一。
在邻居眼中,杨增寿虽是战功赫赫的功臣,却从未摆过架子。“一旦邻居需要帮忙,他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一位老邻居动情地说。他的谦和、热忱与坚韧,成为社区中无声的榜样。

从朝鲜战场的枪林弹雨
到陇川农场的艰苦奋斗
杨增寿用一生诠释了
什么是“忠诚”
什么是“奉献”

今天的和平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在抗美援朝75周年纪念日的今天,我们致敬杨增寿,也致敬所有如他一样,为国家与人民奉献青春与热血的老兵。他们的故事,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国家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