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雄县南端的滇黔交通咽喉上,有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卫星集镇——中屯镇。这里,7.1万各族儿女共建家园、相邻而居,如同七彩蜡笔,绘就了一幅绚烂的民族团结新画卷。然而,作为距离县城近、人员流动频繁的滇黔交通要道,复杂的社会治安曾是这幅画卷上最令人揪心的暗色。如何破题?中屯镇用多年的平安和谐与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给出了答案:警民同心,共绘平安。
党建引领,筑牢队伍保障网
辖7个村、190个村民组,汇聚23个民族,地处滇黔要道、人员流动频繁——这一连串的数字意味着中屯镇巨大的社会治安压力。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中屯派出所坚持将党建引领置于首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三会一课”、党员培训中,不断提升民警处理民族事务的能力,让“中华民族一家亲”成为共识。
“干活儿,党员得冲在前面。”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中屯派出所民警们坚持的一条原则。他们带着党的政策,走进农家、学校、企业和工厂,和大家一起拉家常、聊心声。每次和群众见面,身边人团结的暖心故事和实用的法律知识是民警们都会讲的两堂“必修课”,他们把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的种子,播撒到了千家万户。
这种“党建+团结”的工作方法,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子。如今,辖区里的社会风气变得更好了,各类案件和矛盾纠纷也明显减少,实现了“三大转变”“四个下降”“五个零发生”的良好效果,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安心、更踏实。
多元化解,织密和谐调处网
家里闹了矛盾,远在外地打工干着急?在中屯镇,这不再是难题。中屯派出所创新方法,搭建起一张从“线上”到“线下”、从“村里”到“所里”的三级调处网络,把纠纷化解在源头,让群众省心又省力。
针对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家人遇到纠纷难解决的情况,派出所民警们想了个妙招:组建调解微信群,把矛盾双方家人、在外打工的明白人,还有村干部、老党员都拉进群,由民警主持,大家一起在群里“评理”,协助化解矛盾。对此,远在浙江打工的张女士深有体会。“去年,家里人跟同村人发生了一点小矛盾,我本来都准备买票回家了,后来这个‘线上调解庭’帮我解决了问题,省下了一大笔路费和误工费。”事后,她连连称赞:“效果比我自己回来还要好!”
如果微信群解决不了,就轮到村里的“议事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出场了。这些成员都是村里的“活地图”和“和事佬”,对村里情况门儿清,他们用乡情和道理,把大多数矛盾都化解在了村里。
“金盾团队”破难题,专业调解促和谐。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派出所里的“金盾”调解室就发挥关键作用。这里汇聚了民警、律师、法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他们从法、理、情多个角度分析,把利害关系讲透彻,时常让准备打官司的当事人打消念头,握手言和,既解决了问题,又节省了诉讼成本。
通过这环环相扣的三张网,中屯派出所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着辖区的和谐与安宁。
多方借力,构建平安防控网
日常生活中,安全感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近年来,中屯派出所通过打出一套“十、百、千、万”组合拳,精心编织了一张覆盖全域的“平安护民防控网”,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平安有保障、社会有秩序、生活有幸福”。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这里得到了生动体现。当地将190个自然村,细分成2000个网格,并以居住邻近、感情要好的大约十户人家为一个单元,推选出一位“单元长”。这“十户”之间实现了“三联动”:联防、联助、联调。谁家遇到急事、难事,只要一个电话,左邻右舍几乎都能立刻响应,这种模式让各族群众心贴得更近,情系得更牢!
在日常宣传中,民警们积极倡导“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激发广大群众守护家园的热情。他们从护林员、保洁员、保安等热心群众中,选聘252名治安积极分子,组建28支“义警”队伍。这些身穿统一服装的“义警”,已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补充力量。无论是交通疏导、法治宣传,还是守护校园安全,他们的身影成了一道道温暖而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依靠人防,科技手段也为当地平安上了“双保险”。在重点区域布置290个联网监控、1套高空瞭望的“鹰眼”和8套智能识别系统,并把银行、学校等社会单位的4752个监控探头接入系统。这张由“千眼”组成的科技防范网络,极大提升了预警和处置能力,街面“盗抢骗”等案件大幅下降。
从“十户”的情感纽带,到“百警”的群防群治,再到“千眼”的科技守护,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万户”的安宁。这张越织越密的平安网,不仅有效震慑了犯罪,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多点突破,创建暖心服务网
群众在哪里,服务的阵地就应该延伸到哪里。近年来,中屯派出所积极探索服务群众的新路径,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模式,精心编织了一张覆盖全面、响应及时的“暖心为民服务网”,赢得了群众的连连点赞。
“以前办个业务得专门请假跑来跑去,现在好了,手机上预约一下,按照时间过来,很快就办好了,太省心了!”一位前来办理户籍业务的群众高兴地说。
这正是推行“网上预约”服务带来的改变。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等平台,将服务窗口“搬”到了网上,群众再也不用长时间排队等待。同时,这些网络平台也成了发布安全提示、宣传法律知识、收集民情民意的“快车道”。据了解,仅通过网上预约服务,每年就有超过500名群众受益,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除了便捷的线上服务,对于那些需要更多关爱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派出所联合了民政、妇联、教育等多个部门,共同推出了名为“三推三帮”的守护行动,倾注了特别的温暖。
在这项工作中,民警陈孝登的故事格外动人。“他就像老人们的亲儿子一样,多次上门帮助解决生活困难;他又像孩子们的父亲,曾帮助找回了多名走失儿童。”一提到陈警官,村民们都会亲切地称他为“留守老人之子”和“留守儿童之父”。他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警民一家亲”。
多措并举,组建重点群体闭环网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如何有效帮扶高危人群和特殊群体,一直是个难题。中屯派出所积极探索,通过组建重点群体闭环网,推出 “四个一” 管控举措:依托“公安监管医疗区”破解病患羁押难,通过“松林湾学校”破解违法青少年帮教难,利用“关爱康复中心”破解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监管难,设立“阳光就业安置基地”破解吸毒、前科人员安置难等问题。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原本棘手的问题有了着落。
同时,中屯镇还实施 “六级帮扶” 模式,通过推荐务工、公益岗位、技能培训等措施,助力特殊群体回归社会。青山村曾经的吸毒人员成某,在民警的帮扶下成功戒毒并成为一名义务禁毒宣传员,其事迹被《人民公安报》《春城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他的转变,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警民和谐一家人”最生动的体现。
凭借“五网融合”的扎实工作,中屯镇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平安答卷”:连续9年无命案和重大恶性刑事案件,派出所荣获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一级派出所”“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等诸多荣誉,下辖的柳林村、齐心村更是戴上了“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桂冠。民警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多一分帮扶,就少一分隐患。这条路,他们还在继续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