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厂区内的催化联合双脱装置。 本报通讯员 黄晓洪 摄
走进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置身占地面积300公顷的厂区,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没有挥汗如雨的身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塔罐耸立、管道如织,令人震撼的工业之美,彰显了企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云南石化炼油项目位于昆明市安宁工业园区,于2017年8月28日建成投产,是中国石油“十三五”期间唯一投产的新建大型炼厂,改善了我国西南油气引进和加工的战略格局,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十四五”,中国石油加大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力度,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2023年5月,云南石化数字化转型项目启动建设,2025年8月通过中国石油上线验收,着力打造智能化工厂。
“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在于全厂17套生产装置的22个生产单元,全部使用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IPC系统)。”公司规划和科技信息部副主任谢皆群介绍,系统由中国石油联合北京世纪隆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校团队自主研发,开发的400余项功能、64个核心算法模型,覆盖计划排产、生产执行、设备运维、安全环保等全流程,融合设计数据、运行数据和管理数据,是具备自学习、自诊断、自适应能力的“智慧大脑”。
在重整装置内操室,班长杨攀面前的监控屏上一条绿色曲线匀速上升,这是当日炼化原油提升计划——从240吨提升到250吨,全程约10小时。“过去这样的操作,需要内外配合,手动调节多个阀门,参数波动时还需人工干预。”杨攀指着屏幕说,“如今,一旦数据异常,IPC系统会自动进行弹性调节,四合一炉出口温度控制在±0.5℃以内。”
“以常减压装置为例,过去因原料波动,操作员需频繁调整参数。”炼油一部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王耀全介绍,如今IPC系统通过嵌入式神经网络,实时比对传感器数据与在线机理模型,自动校正传热系数漂移,精度提升超40%。当原油成分变化时,系统能自主调节加热炉温度、塔压等10余个变量,维持全流程平衡。
“就像人走路,即使地面不平也能调整步伐,这就是‘自愈式控制’。”谢皆群说。IPC系统投运后,装置综合能耗显著下降。以连续重整装置为例,能耗降低16%,报警次数减少超90%,员工巡检劳动强度大幅下降。据测算,此项技术让全厂年节约能耗费用约1亿元。
智能控制的背后,是海量数据的顺畅流动与深度挖掘。为此,云南石化搭建了平台化、服务化、敏捷化的工业互联网架构。“我们构建了一座数据池。”谢皆群介绍,“过去系统孤立,数据共享困难。如今,工艺监测点、装备无线传感器、智能仪表等数据全部汇聚至平台,全流程数据驱动、智能协同,彻底打破了信息孤岛。”
依托该项目,云南石化从职能驱动转向流程驱动、从经验驱动转向模型驱动,其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国内炼化产业升级,也为全球石化行业贡献了领先的“中国方案”。IPC系统已在辽阳石化、天津石化、大庆石化、兰州石化、独山子石化等29家石油化工企业推广应用。
2025年9月,公司入选云南省2025年度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目前,云南石化正加快推进数字孪生工厂建设——以热点模型、基础数据构建“秒级刷新”的虚拟炼厂。未来,增强现实技术眼镜(AR眼镜)将助力工程师“透视”地下管线,预测性维护全面取代定期检修,人工智能机器人(AI机器人)将在高危区域替代人工巡检,一座生产装备、生产过程、生产经营全面智能化的新型工厂初具雏形。(云南日报 记者李树芬 马逢萃)
短评
“十四五”以来,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正在从标杆引领向规模推广转变。
对于云南石化智能工厂而言,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是实现突破的关键。在政策精准滴灌和企业主动求变下,云南石化不断转型升级、拥抱智能,新型工业化建设动能澎湃,为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