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日前举行的2025年全省生态环境执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以法治方式和精准监管守护绿水青山,实现执法力度、精度、温度同步提升。今年以来,全省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23件,罚款金额7731.22万元。
今年以来,我省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以执法大练兵为抓手,推动执法大练兵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转化,全面提升执法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全省生态环境执法部门聚焦“两违四乱”问题,扎实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专项整治,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通过严格落实“综合查一次”“扫码入企”“企业安静期”等要求,打出系列“组合拳”,全省涉企生态环境现场执法检查频次较2024年同期下降51.47%,非现场检查次数同比增长27.6%,在提升监管效能的同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全省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以监督帮扶为导向,促进执法与服务深度融合,持续推动执法理念从单纯监管向“监管+服务”转变。今年,全省共抽调执法与技术骨干8批次352人次,历时102天对重点高原湖泊、“三磷”行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开展专项监督帮扶,对38家涉嫌环境违法企业立案调查,起到了“查处一个、警示一片、规范一方”的效果。同时,全省积极推行差异化监管,将1162家信用好、风险小的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清单内企业原则上采用非现场方式监管;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全年共依法办理免予处罚案件149件,免罚金额3055.65万元,体现了执法的温度与尺度。
对于恶意环境违法行为,我省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始终坚持“零容忍”,坚决依法严肃查处。今年以来,全省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23件。其中,在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共查处案件74件,罚款768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犯罪案件55件。在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方面,我省对机动车检测机构实现全覆盖监督检查,对159家违法机构进行行政处罚,共处罚款1749.5万元;对环评机构的175份涉嫌弄虚作假的环评文件移交公安机关侦办,有力维护了市场秩序和环境法律权威。
我省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持续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以智慧监管为支撑,大力提升执法效能与规范性,构建了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核心的“事前预警—事中调度—事后执法”非现场监管模式,全年推送各类预警、督办信息近20万条;深化移动执法系统应用,实现“一个App(应用程序)执法”,并与司法厅“扫码入企”系统深度对接,从技术上规范入企检查行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利用案卷智能评查模型快速筛查案卷3000余件,瑕疵率从2024年的35.01%显著下降至目前的9.38%,执法规范化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云南日报 记者陈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