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 正文
变民间赛事流量为地方经济增量
中国经济网    10-28 10:15:32

近日,在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中,江苏十三只“苏超”球队的旗帜在河海大学球场内高高飘扬,各球队吉祥物和观众热情互动,展现活力满满的快乐足球。(中国经济网 邓浩/摄)

“龙超”赛场上演叠滘龙船漂移,“草原村排”赛出乡村活力,“村BA”总决赛化身农文体旅嘉年华,“浙BA”鏖战正酣,“苏超”决赛蓄势待发……今年以来,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频频火“出圈”,“跟着赛事去旅行”掀起消费热潮。

以“体育+文旅”为基本运营模式的民间赛事,相比成熟的职业赛事,竞技水平或许没那么高,但这些赛事源自基层、扎根群众,参与门槛低、互动性强,其丰富的内容和趣味性话题持续引发关注,流量红利有效转化为显著的地方经济增量。以“苏超”为例,在众多现象级热梗的助推下,通过低票价策略和全民参与,“苏超”成功激活了文体旅商融合的消费活力。据江苏省商务厅测算,“苏超”实现了“1元门票撬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在“苏超”带动下,“湘超”“渝超”“川超”“辽超”等陆续加入群众足球赛事版图。

又以贵州的“村超”和“村BA”为例。自2022年打响“村BA”品牌,有着深厚篮球传统的台江县台盘村迎来发展新机遇。去年全村接待游客56.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3亿元。“村超”的举办,则让榕江县从默默无闻变得名声在外。当地老百姓还把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苗族木鼓舞等民族文化带上了“村超”舞台。去年榕江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

相关研究显示,一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时,体育产业会爆发式增长,我国在2019年已迈过这一门槛。进入新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多样,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服务消费是我国消费升级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未来消费需求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民间赛事的日益兴旺,生动地印证了这一趋势。

体育赛事的消费引擎价值,在于将竞技激情转化为在地体验,把“赛事+”变成超级接口,融合多种业态、激活综合效益,完成从“流量爆点”到“经济支点”的升级。群众体育是赛事经济的“根基”,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厚度。应当看到,“苏超”“村BA”等民间赛事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还离不开政府推动下的模式创新与资源整合。关键就在于,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确保“政府想做的”与“群众想要的”同向而行,不断激发普通群众和经营主体的参与热情。

让民间赛事既接地气,又有人气,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不可或缺。避免同质化,不同地区应立足自身的资源条件和民众基础,精准培育和打造与之匹配的赛事活动。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民间赛事不妨借鉴职业赛事的组织模式和运营理念,以提升专业化与市场竞争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我国从体育大国、奥运强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上,期待更多民间赛事蓬勃生长,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编辑:周姝雅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