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代表在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前合影。记者江枫/摄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江枫 10月2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共同组织开展的“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走进昆明,在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中央驻滇、香港和云南、昆明的媒体记者了解到了滇缅公路艰苦的修筑历史,以及这条“生命补给线”在抗战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
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位于滇缅大道与人民西路交叉口——现昆明安琪儿妇产医院、原西部客运站旧址门口。纪念碑为巨大的石碾造型,它是滇缅公路的起点标志,也是抗战时期的重要历史见证。纪念碑正面高1937毫米,象征滇缅公路的开工年份为1937年;背面高1938毫米,象征滇缅公路的通车年份为1938年;碑长1945毫米,象征抗战胜利年份为1945年。

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记者江枫/摄
据介绍,滇缅公路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修建的,当时,中国沿海港口相继被日军封锁,国际援助物资和战略物资的运输通道几乎被彻底切断,为了打通抗日运输“生命线”,云南省主席龙云提出修筑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1937年12月,滇缅公路全线开工,沿线各族群众积极参加,高峰时期每天施工人数达20万人。没有水泥,劳工们自烧石灰、黏土作为水泥;没有压路机,他们就制造巨型石碾压路;没有火药,他们就用土法制造火药;火药不足,他们就采用古法火烧岩石,激水崩裂……据史料记载,为了修筑滇缅公路,因公死亡人数不下三千人,因公伤残者更达万人之多。
经过连续9个多月的奋战,滇缅公路于1938年8月建成通车,起点为昆明西郊,终点为缅甸腊戌,全长1146.1公里。云南段为昆明至畹町,全长959.4公里。滇缅公路通车后,承担了全国90%的抗战物资运输,被誉为“抗日救亡之路”“抗日生命补给线”“中国第二个万里长城”等。
媒体记者们从各个角度拍摄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了解滇缅公路的修筑史。昆港记者此前曾无数次路过这里,但是都没有注意到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这次现场观看并了解到滇缅公路的修筑历史和重要意义,不由得为家乡人民为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到骄傲。

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记者江枫/摄
凤凰卫视记者王雨婷说,昆明市区的滇缅大道,起于连接环城西路的西站立交桥,向西通往西北三环,它是早些年昆明通往滇西各地的交通要道。之所以取名滇缅大道,是为了纪念抗战时期以这里为起点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现在安静地矗立在路边,等待人们来发掘它的过往。石碾是修筑滇缅公路时的主要工具,当时没有压路机和水泥,民众就自烧石灰和黏土,再用石碾一点一点造出了这条抗日救亡之路。
香港橙新闻记者覃旖说,修筑公路需要用重型机械来碾压夯实路面,但修建滇缅公路时,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只好自制石碾子压路,劳工们手推肩扛着石碾子,十分艰苦,而在碾压下坡路面时,一些劳工还因为石碾子冲力巨大来不及躲闪被压死。“零”公里纪念碑制造成一个巨大的石碾,既标志着它是滇缅公路的起点,也在提醒后人滇缅公路是用血肉铸成的,这段历史不能忘,也不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