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2025重走滇缅公路媒体行丨南侨机工后人讲述先辈故事 商会领袖捐赠5万元修缮纪念馆
昆明信息港    10-28 15:56:38

香港媒体代表出席善款捐赠仪式。记者江枫/摄

10月27日下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共同组织开展的“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走进五华区大观街道新闻里社区,媒体记者参观了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纪念馆,了解了曾居住在社区的南侨机工唐国常和罗开瑚的故事,并与第九批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韩仕元的大儿媳妇蒋玲华进行了座谈。

新闻里社区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纪念馆收藏的部分南侨机工照片。记者江枫/摄

新闻里社区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纪念馆是云南首个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社区的核心载体,于2016年7月随文化社区揭牌同步面向公众开放。展馆占地200平方米,以原居住在社区的南侨机工唐国常和罗开瑚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重现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的重要历史,提炼挖掘优良传统、家风家训等元素,打造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标杆、城市历史文化宣展示范点、全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据介绍,唐国常1915年出生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1938年考入广州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广州司机训练所,1938年派往昆明编入西南运输处进出口物资运输处第一大队任司机。1939年侨居缅甸时,加入缅甸侨领梁金山的金光公司任司机,往来于仰光、腊戌、畹町、保山、昆明运送军用物资。1943年在重组后的滇缅运输局任司机,后在昆明行营兵站总监部交通处任中尉押运员。

南侨机工唐国常和罗开瑚在新闻里社区生活的场景。记者江枫/摄

罗开瑚1918年出生在海南岛文昌县一个叫鲤鱼塘的偏僻村庄,16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计和偿还债务,下南洋谋生。抗战爆发后,罗开瑚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于1939年7月27日从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太平加入第八批南洋机工服务团来到昆明,在潘家湾接受短期训练后编入华侨先锋第一大队第二中队任班长,担负从缅甸腊戌到中国畹町段的运输任务。

抗战胜利后,唐国常、罗开瑚一直在新闻里社区居住。2014年10月,唐国常去世,享年一百岁。罗开瑚年近百岁的时候仍然喜欢到社区的报刊栏读报,喜欢在社区公园和老友们聊天,2020年11月12日,老人家也去世了,享年103岁。

蒋玲华介绍,韩仕元成为南侨机工时只有25岁,他也是在滇缅公路上运输军需物资,获得过三次嘉奖。后来,韩仕元编入南侨机工十二大队,驻扎在贵州的一家客栈,认识了客栈老板的小姨妹并最终结婚,生育了三男三女六个子女。解放后,韩仕元发明过节油装置,并主动请缨去开加长货车,由此被授予省交通厅“特一级驾驶员”称号。1986年,他还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并在两年后获评优秀共产党员。

蒋玲华展示罗开瑚103岁生日时和韩仕元夫人在一起的照片,罗开瑚在上面题字说:送给韩仕元家眷。记者江枫/摄

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会长张国良说,香港媒体对滇西抗战等历史非常感兴趣,大家要求组团到云南来采访,这得到了云南省委宣传部的热情回应和大力支持,并促成了这次“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滇缅公路的修筑,深刻反映了在面对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强大合力。而南侨机工的回国支援,则反映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心、爱国情。

香港潮州商会前会长黄书锐说,通过参观,他了解了滇缅公路的修筑历史和南侨机工的抗战事迹,深受感染,他原计划捐款2万元人民币用于纪念馆修缮,现在决定将捐赠由2万元提高至5万元,用于纪念馆修缮、接待、活动开展和比赛奖项设置等。

新闻里社区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纪念馆收藏的道奇车。记者江枫/摄

新闻里社区党委书记彭羽对黄书锐的捐赠表示感谢。她说,社区此前受困于资金缺乏,没有能力把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纪念馆维护得更好,但是社区建设了银铃讲解员、中年讲解员、青年讲解员、少年讲解员四支解说队伍,从2016年至今累计接待了6万多人次参观访问,下一步,社区将专款专用,修缮纪念馆破损照片,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慰问困难机工后人,组织爱国演讲、南侨机工回忆等比赛并设置奖项。社区会在大观街道监督下使用经费,每笔开支也都会向黄书锐微信告知。(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

香港媒体采访彭羽。记者江枫/摄

编辑:孙红亮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