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双十一”消费狂欢亟待回归简单与真诚
昆明信息港    10-28 16:42:33

近期,社交平台上围绕“双十一”大促的讨论持续升温。与往年期待“抄底”“血拼”的氛围不同,今年消费者的声音中,充斥着对优惠规则繁杂难明的不满、“退货潮”现象的显现,以及对“预售翻车”“千人千价”“先涨后降”“货不对板”等问题的集中批评。

这些问题引发的舆论持续发酵,并非偶然。复杂的优惠规则,如叠加券、满减、跨店优惠、任务解锁等,表面上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策略选择空间,实际上却设置了较高的理解障碍,耗费着消费者的时间与耐心。不仅违背了促销让利于消费者的初衷,更演变成一种消耗信任的“智商税”。而“先涨后降”的虚假优惠,以及基于大数据分析实施的“差异化定价”,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直接侵害,动摇市场诚信的根基。随之而来的“退货潮”“预售失败”,则是最直接的后果。当消费者的期待落空、信任被辜负,退货便成为消费者最后的无奈选择。而“货不对板”则直接反映出商家在诚信与品控方面的不足,严重损害了消费体验。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平台与部分商家在流量红利见顶的焦虑下,试图通过复杂的规则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提升销售数据,却忽略了消费者体验这一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部分参与者选择采取短期营销“套路”而非长期的价值创造,企图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获取利益。此外,监管的滞后与消费者维权渠道相对不通畅,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此类现象的滋生。

“双十一”的本质理应是平台、商家与消费者三方达成共赢的良性互动模式。当促销规则复杂到需借助攻略才能理解,商品价格波动如同待解谜题,商家的品质承诺又屡屡失约时,这场购物狂欢的根基便开始动摇。消费者的参与热情正逐渐被过度营销与信任损耗所消解。

若要“双十一”乃至更广泛的电商促销活动继续行稳致远,则需推动其从“流量战”“套路战”回归到“价值战”“诚信战”的本质。平台需严格规范促销行为,明确价格的具体构成,避免使用具有欺骗性的表述;商家应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而非依赖“套路”吸引消费者;监管部门则需加强动态价格监测,对“先涨后降”等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

“双十一”不应沦为短期流量博弈的场域,而应成为长期信任建构的契机。唯有将规则简化、价格真实、服务优质确立为底层逻辑,才能实现消费者、商家、平台的共赢局面,使大型促销活动回归“真实惠”的本质。而当喧嚣退去,能够留存口碑与培育忠诚度的,始终是那份纯粹与真诚。(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黄彩英)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