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清朗行动护成长:筑牢未成年人网络打赏“防护墙”
昆明信息港    10-28 16:41:04

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在此次专项行动列出的四大整治重点中,“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无疑是最牵动社会神经的一环。它不仅仅是消费纠纷问题,更是关乎下一代健康成长、关乎家庭财产安全、乃至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严肃议题。通知对此的专项聚焦,揭示了当前直播生态中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存在的显著漏洞,亟待修补。

乱象的背后,是一套针对未成年人心理特征的、系统性的诱导机制。无论是“恋爱”“交友”的情感绑架,还是“游戏收徒”的虚拟荣誉诱惑,都精准地击中了未成年人渴望认同、情感陪伴及社交归属的心理弱点。更有甚者,教唆未成年人盗用家长身份信息以规避监管,此举已近乎于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组织的欺诈。而主播装扮成未成年人以博取同情和打赏,则是一种更为隐蔽和恶劣的情感欺骗,严重扭曲了网络空间的信任基础。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套路,传统的“事后退款”机制显得被动且乏力。许多家庭在发现巨额打赏后,往往陷入举证难、流程繁、退款慢的维权困境,即便最终追回款项,其过程也已对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与物质损耗。因此,“事前预防”与“事中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通知要求平台“健全投诉举报和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机制”,这固然是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但也需要增加前端设计的举措。例如,通过强制性的身份核验技术(如人脸识别),结合行为特征分析,精准识别并隔离未成年人用户;通过设置不可逾越的单次、单日打赏硬上限,从物理上阻断天价打赏的可能;通过在打赏行为触发时,进行强制的冷静期提醒和风险警示,为冲动的青少年按下“暂停键”。

同时,将保护责任完全寄托于技术手段和平台自律是危险的。保护未成年人是一场需要多方协同的战役。平台是规则的守门人,家庭是监护的第一线,而学校与社会则需承担起教育引导的职责。许多家长对网络支付的风险缺乏认知,未能妥善保管支付密码,对子女的上网行为疏于关注和引导,这在客观上为悲剧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专项行动雷霆万钧的整治之外,我们更需要一场深入家庭和校园的媒介素养教育。要教会孩子识别网络陷阱,理解虚拟消费的真实代价,培养其理性的财富观和消费习惯。同时,也应通过公共服务宣传,提升全体家长的风险防范意识。

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打赏,不仅是铲除网络空间的毒瘤,更是在数字时代为我们的孩子筑起一道坚实的“数字防火墙”。这道墙,需要由法律的刚性、技术的智能、平台的责任、家庭的关爱与教育的温情共同浇筑而成。( 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付红艳)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