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云南地理标志成乡村振兴“金钥匙”
开屏新闻    10-29 08:30:18

10月28日,“云南省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举行。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详细介绍了云南地理标志在培育、运用、保护等领域的工作成效。作为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型,地理标志不仅是区域特色产业的“活名片”,更是传承民族文化、扩大对外开放的“连心桥”。从茶叶、咖啡到腐乳、彝绣,这些带着“云南印记”的地标产品,正成为带动农户增收、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20251028105909616.png

精耕细作育地标,“土宝贝”变“名品牌”

要让地理标志“冒头”,政策先行是关键。云南先后出台《云南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管理办法》《云南省地理标志促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全方位建立和完善地理标志培育、运用、保护工作机制,夯实了地理标志全链条管理基础。

在此基础上,云南立足自身丰富的生物资源与特色产业,将培育重点对准茶叶、中药材、咖啡等优势产品,指导企业和农户开展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保护产品申报。如今,全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134个,较“十三五”末增长116.1%;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363件,稳居全国第六位,增幅28.3%;945家经营主体用上了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数量较此前翻了近3倍。

云南还持续健全标准体系,目前已制修订地理标志国家标准5项、地方标准49项、团体标准22项,形成“国家标准为主体、地方与团体标准为补充”的品质保障网。

从国际互认到常态监管,守住“金字招牌”

地标产品火了,保护必须跟上。云南一方面强化行政保护力度,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让“云南味道”走向国际——保山小粒咖啡、宣威火腿等11个产品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协定,宣威火腿、石屏豆腐还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

针对侵权违法行为,制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累计查办地理标志违法案件21件,2个案例还进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典型案例候选名单。示范区则成为地标发展的“样板间”:“保山小粒咖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入选全国1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典型案例;牟定腐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通过验收后,2024年综合产值达6.5亿元,较创建前增长32.7%,走出了“小而美、特而优”的特色路径,目前凤庆滇红茶、宣威火腿等3个省级示范区也在紧锣密鼓筹建中。

在专用标志管理上,作为全国首批12个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省份,云南创新建立省、州(市)、县(市、区)三级联动审核流程,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同时严格落实专用标志使用年报制度,探索建立异常名录,持续完善常态化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多元运用促振兴,地标活力满格

地理标志的最终价值,终究要落在“让老百姓得实惠”上。“十四五”以来,云南安排1676万元专项经费,实施102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直接带动40亿元经济效益。2024年的一组数据尤为亮眼:宣威火腿综合产值突破115亿元,带动21.8万农户户均增收2.8万元;保山小粒咖啡全产业链产值超90亿元,7万人借此实现稳定就业;贡山草果综合产值达23亿元,16.5万群众人均增收3438元,实实在在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地标产品还成了云南文化“走出去”的使者。楚雄彝绣不仅亮相米兰、巴黎时装周,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融入现代设计”全球示范案例,被赞为“穿在身上的民族史诗”;滇红茶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云南的文化底蕴通过地标产品走向世界。

品牌价值与交流合作也同步升级。据2024年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数据,云南87个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1591.33亿元,52个产品品牌价值过亿,普洱咖啡、文山三七等还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自2024年起,云南连续举办两届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地理标志国际交流活动,与老挝工贸部、香港贸易发展局等签署多项合作协议;“七彩巅品”区域商标整合110个地理标志产品,覆盖全省16个州(市);云南省地理标志运营中心的建成,更搭建起产销对接平台,实现“政府增税、企业增收、百姓得实惠”的共赢。

展望未来,省市场监管局表示,将围绕“培育一个地标、形成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的目标,持续深化地理标志培育、运用与保护,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全力打造云南地理标志“金字招牌”,为乡村振兴、区域特色产业升级和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开屏新闻 记者龚楚童 摄影报道)

编辑:周智宇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