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康熙 青花花鸟纹鱼尾瓶

清雍正 珐琅彩山水纹瓶

清乾隆 粉彩牡丹纹玉壶春瓶
在收藏界有一句行话,叫作“瓷器要玩清三代”。什么是清三代瓷器?为什么清三代是古玩市场的宠儿?又为什么清三代成为了中国瓷器衰落的起点?
所谓的清三代,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从2011-2020年的拍卖市场情况看,宋代至清代的瓷器的表现一直都很不错,但是,近年来,各朝各代的官窑瓷器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唯独清三代的表现一枝独秀。举个例子,2020年的瓷器杂项拍卖,成交价格超过1000万的前十榜单里,竟然有九件来自清代,难怪清三代被誉为只升不跌的最强“抗跌股”。
清三代的东西为什么好?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是康雍乾时期迎来了封建社会的盛世,瓷器作为皇室的名片板块,自然受到格外的器重;
二是康熙年间恢复了景德镇御窑厂;
三是废除了“匠籍”,工匠有了比较多的自由,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提高;
四是清朝废除了明代的编役制度,实行“官搭民烧”,就是把官府御窑的生产任务交给民间瓷窑去完成。这就普遍地提高了民窑精细瓷器的制作工艺,乾隆年间甚至出现了“官民竞市”的竞争局面,大大促进了整个制瓷业的发展;
五是督窑官制度的施行。清代陶瓷史上有4位著名的督陶官,他们是开窑先锋臧应选、最红督窑官郎廷极、科技达人年希尧和全能冠军唐英,尤其是唐英,前后干了27年,而且还写了《陶人心语》《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等好几本书,对总结几千年来陶瓷工艺和发展今天的陶瓷艺术都有重要的价值。
正是由于以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投入上的不计成本,清三代的瓷器,无论是烧造技术,还是刻画工艺,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峰值,这些瓷器的共同点是:胎质细腻、釉光莹润、色彩绚丽、镂雕精工。
具体来讲,清三代有哪些丰富的瓷器品种呢?青花、粉彩、五彩、斗彩、珐琅彩等;
颜色釉方面也有很多创造,比如“官釉”“天蓝”“粉青”“红釉”“窑变”“豇豆红”“蟹甲青”“鳝鱼黄”“茄皮紫”“松石绿”“茶叶末”等;
新工艺方面,工匠们巧妙地用制瓷原料做出了仿竹器、木器、铜器、石器、象牙雕刻器等,此外,还有烧制成功的镂孔填釉的玲珑瓷和大型雕刻的转心瓶和转颈瓶,令人叹为观止。
那康雍乾三位的审美又有什么不同呢?这爷仨还真是不同。
简单来说,“千古一帝”康熙平三藩、收台湾、抗沙俄,这样一位皇帝的胸襟、气度可想而知,这也造就了康熙朝瓷器的挺拔遒劲,雍容高贵。
雍正虽然执政时间只有短短13年,但作为工作狂、拼命四郎、宅男、强迫症,以及彻头彻尾的艺术家,以及一个在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都造诣极深的人,雍正朝的瓷器工艺妩媚、秀丽端庄,制作十分考究,以至于粉丝们给予了他极高的一句赞美:“你永远可以相信雍正的审美。”
到乾隆时,清朝迎来了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烧窑技艺得以大幅提升,瓷母、百花不落地等各式高难度的炫技层出不穷。至于审美,乾隆和康、雍都不一样,他喜欢繁缛热闹、华贵亮丽,所以,乾隆官窑瓷在厚重方面不如康熙,隽永方面不及雍正,由于大雅大俗,被大家戏称为“农家乐”。
当然,简约并不等于品位高,繁复也不说明品味就差;另外,拿来赏玩的东西和拿来日用的东西,在审美这件事情上也不能放在一起来比较;再有,雍正也有繁复,乾隆也有简约,所以,审美这个事情比较复杂,我们说高级的宋代审美和乾隆的农家乐审美,只是为了贴一个标签,方便大家快速找人罢了。
乾隆以后,社会生产力遭到空前的破坏,瓷器也只有景德镇能维持一定的生产,其他各窑更是一蹶不振。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清代瓷器在造型设计和装饰设计上已经严重脱离了实用,脱离了生活;其次,瓷器设计缺乏创新,没有开辟设计的新领域,一味仿古和玩弄技巧。第三,繁琐堆砌,审美格调平庸艳俗。
换句话说,清三代瓷器的发达胜在有强大的国力支撑,一旦国势衰微,瓷器的衰微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北京青年报 作者杨学涛 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