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我们的“十四五”】和玉光:走出脱贫致富“牛”路子
丽江古城之窗    10-29 11:21:17

在大东乡福禄村的青山绿水间,和玉光家的牛舍里传来阵阵叫声。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养殖示范户,和玉光用勤劳的双手,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下,走出了一条精彩的产业脱贫之路。

和玉光是大东乡大东村委会福禄村民小组村民,2013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和政府精准帮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该户于2017年成功脱贫,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关键一步。

图片

两头母牛开启脱贫路

2016年之前,这个六口之家的经济来源全靠几亩烤烟和玉米。微薄的年收入,不仅要支撑两个孩子的学业,还要赡养两位老人,生活步履维艰。

图片

转机出现在2016年。依托政府的产业扶持项目,和玉光家获赠2头基础母牛作为启动资源,自此开启了肉牛养殖的发展之路。年轻时他就对养殖有兴趣,自学过一些皮毛,如今政策送来了“敲门砖”,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养殖技术培训。他从零开始系统学习,勤学苦练,迅速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土专家”,后来更被聘为大东乡的动物防疫员。

图片

滚雪球式发展

他紧扣大东乡“一乡一产”的肉牛养殖集群计划,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好学的劲头,逐步积累了扎实的养殖经验。如今,肉牛常见的感冒、口蹄疫等疾病,他都能独立诊断并妥善处理。通过“自繁自育、逐步扩群”的“滚雪球”式发展模式,他的养殖规模持续稳步扩大。

图片

截至2023年,其肉牛存栏量已从最初的2头增长至15头,展现了家庭养殖业所蕴含的蓬勃生机。通过适时出栏育肥牛与牛犊,家庭收入连年稳步增长,养殖业已成为家中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年收入实现了翻倍。

图片

从“求数量”到“重品质”

去年,和玉光根据市场行情出栏了6头牛,目前存栏量稳定在9头。“感觉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他坦言,“虽然养的数量少了,但我们更注重科学喂养,今年我还参加了乡里组织的基础母牛育种改良项目,育种公司为我们提供全过程上门服务,牛的品质上去了,效益反而更好了。”如今,他家种植的玉米及玉米杆、叶都成了肉牛的上好饲料,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图片

自己发展了,不忘带乡邻。和玉光说:“如果有村民打算养肉牛,我会耐心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谁家牛生病了,只要我知道,都会上门帮忙。”

谈及未来,他目光坚定,计划多养几头优质母牛,继续依托那套行之有效的“滚雪球”模式,稳步扩大养殖规模,拓宽增收致富路。

图片

中午时分,和玉光在牛舍里添完草料,他和妻子脸上洋溢着踏实的笑容。从政策帮扶到产业自强,他用七年时间书写了一段动人的脱贫故事。这条越走越宽的“牛”路子,不仅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更见证着千千万万农民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巨大变化。未来,还将有更多像和玉光一样的奋斗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篇章。

编辑:余娅雯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