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晨跑成了强度跑,心率到了172。”杭州的斌儿每天都在社媒平台打卡自己的跑步日常。在“今天也跑了”的话题下,大家互相监督打气,争取把10月份的记号“涂满”。
近日,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5Z世代运动兴趣圈层报告》显示,“95后”兴趣创作者规模增速迅猛,引领“运动博主热”潮流,他们从单纯的运动锻炼者转变为内容创作者,在此过程中,一种从兴趣共鸣深化至精神认同的新趋势随之形成。
记录运动日常争做“博主”
近年来,各大社媒平台上,兴趣创作者规模增速显著。以得物平台为例,“运动博主热”潮流愈发明显,众多“95后”通过Plog、Vlog日常记录运动相关内容,向网友分享运动体验。
从具体运动领域来看,跑步和健身是年轻人参与度最高的两大项目,对应的兴趣创作者群体呈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跑步兴趣人群中,26至35岁的年轻人占比超50%,成为该领域内容创作的主力,19至25岁群体占比25%紧随其后。健身兴趣人群中,在校学生占比高达67.97%,“抢占”该领域内容话语权。
有数数据创新实验室分析指出,跑步、健身兴趣人群的庞大规模与创作者数量的高速增长,推动“运动博主”热潮形成。26至35岁的跑步创作者们,背后是都市青年对压力释放与生活掌控感的渴求;学生群体主导健身创作,体现了校园环境对身体美学与自律人设的率先接纳。年轻人将运动过程转化为可传播、可互动的图片及视频内容,通过社媒平台这一“线上展馆”寻找兴趣相投的人,寻求认同与共鸣。
大众跑者占比最高
在全民健身浪潮的推动下,跑步凭借低门槛与强参与性,跃升为最具热度的国民运动之一,公益跑、环保跑、彩虹跑等创意跑步形态不断涌现,丰富着年轻人的生活。调查显示,超60%的受访“95后”年轻人“更愿意参加亲近自然的活动”,而跑步正是他们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重要方式。
根据年轻跑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跑步场景及打卡数据来看,单次跑量少于3公里的入门跑者占比30.90%,单次跑量在3到5公里的大众跑者占比最高,为44.90%,单次跑量为6到10公里的进阶跑者占比14.60%,单次跑量超过10公里的专业跑者占比9.60%。从年龄分布来看,入门跑者与大众跑者中,2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最高,分别超70%、60%,可看出跑步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日常习惯;进阶跑者中,18岁以下年轻人占比最高,达34%,青少年通过稳定跑距挑战自我,记录“圈数”成就;专业跑者中,18岁以下年轻人占比同样最高,为35%,展现出年轻世代对极限挑战与专业身份的高度投入。
在跑步目标上,不同阶段的跑者呈现出显著差异。入门跑者和大众跑者更多时候是无目的慢跑,或以瘦身为目的;进阶跑者中,除了无目的漫跑,提升配速成为重要目标;专业跑者则对提升配速的关注度最高。
坚持打卡 分享运动轨迹
社交平台分享已成为年轻人日常。数据显示,专业跑者以超60%的“经常发布”占比成为最活跃群体,进阶跑者紧随其后。有打卡、有运动轨迹、有配速表……大家发布的内容有“打卡仪式感”及“数据可视化”的双重特征。
其中,“打卡”行为是青年文化中自律与归属的双重响应,因此年轻跑者的社交表达中,“坚持打卡”贯穿所有人群,成为他们的行为标签。
高频发布现象则与青年群体的“社交展示”高度相关。处于运动能力上升期的进阶、专业跑者,既需要用配速、跑量等硬性数据证明成长,也乐于通过分享获得社群认同。运动不再只是锻炼身体,更是表达自我、连接同好的社交语言,让跑步从“孤独的坚持”变为“可展示的仪式”,从个人行为转化为社交资本。
除此之外,入门跑者中对“好看照片”的要求更高,他们希望用帅气照片展现运动状态;大众跑者看重“配速提升”,用配速提升证明进步;进阶跑者追求“跑量提升”,彰显专业度;专业跑者除了打卡、跑量,额外多了“赛事分享”,多维度构建起自己在社交平台的运动形象。
收藏教程为线下运动作准备
一边看收藏教程想象自己坚持运动的样子,一边通过线下行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年轻人喜欢的运动内容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行动”间找平衡。
在健身领域,年轻人热衷于收藏 “健身教程”,一部分人是为了获得“收藏即参与”的心理满足,另一部分人则是为线下实操寻找技术指导;而在跑步领域,“跑步教程”及“赛事相关”的内容热度更高,年轻人不仅关注教程,还会积极参与各类跑步赛事,将线上获取的信息转化为实际的运动行为。
有数数据创新实验室分析认为,运动已被年轻人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跑步、健身等传统项目不再仅是体能消耗的方式,更被年轻人演绎为一种融合功能需求、自我表达、情绪共鸣、社群连接的复合型文化。(北京青年报 记者陈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