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翠湖映重阳:代际对话里的中国式亲情温度
昆明信息港    10-29 15:53:49

当晨雾漫过翠湖堤岸,30位长者的身影与波光交织;夕阳为湖面镀上金边,那些关于体谅与牵挂的话语仍在水波间回响。在重阳节到来之际,一场由《翠湖》剧组与春城晚报共同发起的重阳节专题采访活动,以昆明地标为舞台,展开了一场跨越代际的温柔对话。当“老人如翠湖之于昆明”的电影隐喻照进现实,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三代人隔阂的化解,更是中国式亲情在当代社会的生动演绎,那些藏在转身之后的牵挂、克制而深沉的关爱,恰是破解代际困境的钥匙。

这场对话最动人的力量,在于打破了“代际对立”的刻板印象,让长者眼中的“年轻人困境”成为理解的起点。78岁的赵学智一句“苦啊,人多活儿少”,道尽对晚辈生存压力的共情;80岁的李家华对“躺平”的包容、74岁李金华对年轻人“积极上班”的肯定,更颠覆了人们对老一辈“说教式关怀”的固有认知。不同于网络语境中渲染的“代际撕裂”,翠湖边的长者们用“好好工作、心态好一点”的简单嘱咐,用“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强求”的通透智慧,构建起代际理解的桥梁。尤其朱翠明老人透过孙颖莎看到的青春向往,更让这份体谅超越了年龄界限,多了份惺惺相惜的温柔。

在这份理解背后,是中国式亲情特有的“克制与奔赴”。重阳节本是敬老的日子,可老人们说得最多的却是“不给年轻人添麻烦”,88岁的八月云坚持锻炼、西安游客郭平对儿子“把自己照顾好就行”的轻声叮嘱,将深沉的牵挂藏在“不捆绑”的边界感里。这种克制的爱并非疏离,而是历经岁月沉淀的体谅。与此同时,82岁李亭华提及儿子单位送来的重阳礼物时的宽慰,又让我们看到子女对长辈的主动奔赴。双向的理解与尊重,让重阳节摆脱了形式化的仪式感,成为情感自然流淌的载体,也让“定海神针”般的家庭角色有了更温暖的注脚。

更值得深思的是,翠湖这一地理符号与电影《翠湖》的精神符号,如何串联起城市记忆与家庭情感。对赵学智、玉姐等长者而言,翠湖不是单纯的景观,而是每日锻炼的场所、晚年生活的依托;电影中“老人如翠湖”的隐喻,更将个体生命与城市文脉相连。当玉姐说出“希望多拍这样的电影宣传昆明”,当八月云用一句“翠湖么就是这里啊”勾勒出城市认同,这场代际对话已超越家庭范畴,成为城市文化传承的缩影。老人们对翠湖的依恋,恰如他们对家庭的守护, 看似平淡日常,实则是情感的根系所在。

然而,对话中也藏着不容忽视的现实命题:当玉姐苦笑“你们年轻人怕是对重阳节没什么概念了”,当老人们在舞步与太极中安放孤独,我们不得不思考: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延续生命力?代际之间“保持距离与渴望亲密”的矛盾如何化解?答案或许就藏在翠湖的水波里 ,既需要年轻人停下脚步,倾听长辈“过好当下”的朴素叮嘱;也需要长辈放下“害怕成为负担”的顾虑,坦然接纳关爱。就像电影《翠湖》中三代人最终化解隔阂,现实中的代际和谐,也需要以理解为舟、以陪伴为桨,在双向奔赴中寻找平衡。

翠湖映重阳,映照的不仅是30位长者的身影,更是当代中国家庭的情感图谱。那些未说出口的牵挂、克制的体谅、双向的奔赴,共同构成了中国式亲情的温度。当我们在讨论代际关系时,或许不必追求宏大的解决方案,只需像翠湖边的对话那样,多一份倾听,少一份评判;多一份包容,少一份强求。如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始终会如翠湖般,以温柔的姿态,承载起每一代人的期盼与守望。(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袁瑶溪)

编辑:钱嘉榀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