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从盘龙江鹭影到公园鸟语:昆明的城市鸟系,藏着比红嘴鸥更丰富的生态浪漫
开屏新闻     10-31 08:27:47

开篇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岁月流转,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春城晚报》,也从“纸上”发展到了“线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双品牌的驱动之下,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开屏时光机”回到过去,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城市鸟系的灵动篇章

不只有红嘴鸥的冬日之约

朦胧细雨笼罩住昆明的清晨,盘龙江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沿着盘龙江圆通山流域的江岸漫步,三两只白鹭正站在河岸边,没一会儿两只并排在水面上飞行,最后停留在岸边的树冠上躲雨;不远处,两只夜鹭在船顶上徘徊,灰褐色的羽毛被雨丝濡湿,却依旧保持着“高冷”姿态——这是记者近日在盘龙江畔捕捉到的生动画面,也恰是昆明城市水鸟日常生活的缩影。

回溯至1985年,《盘龙江上水鸟翻飞》的报道曾让市民惊喜:德胜桥至双龙桥段突然飞来一群“不速之客”,行人驻足凝望,无人惊扰这份自然馈赠。如今40年过去,当年的“稀客”早已成了“常客”:在翠湖公园,黑水鸡在芦苇丛里钻来钻去,亚成鸟的灰褐色羽毛与水草融为一体,寻食时偶尔露出的红额,是成鸟独有的“身份标识”;傍晚时分,夜鹭会抖落翅膀上的水珠,从江岸树梢滑翔至水面,在空中划出一道利落的弧线;白鹭最是灵动,黑嘴黄脚的模样格外讨喜,若是繁殖季,头顶还会冒出两根细长的“发辫”,在风中轻轻晃动;体型更大的苍鹭则偏爱清静,多待在盘龙江人少的河段或大观楼草海。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昆明的鸟群数量和栖息地基本没断过档。”昆明市鸟类协会副秘书长王智斌回忆,上世纪60年代时鸟类数量曾有下滑,好在随着滇池保护力度加大、城市生态越来越好,鸟儿们又慢慢回来了。如今在昆明主城区,白鹭的身影随处可见:翠湖的水面上、圆通山的水鸟池边、大观河的芦苇荡里,甚至明通河流域都能看到它们展翅的模样。

而昆明的“鸟家族”远不止水鸟。王智斌特意提到,市民观鸟不必执着于追着水鸟跑,城市公园里的林鸟同样精彩。八哥、灰椋鸟、麻雀、黄臀鹎、柳莺、珠颈斑鸠、戴胜等林鸟在昆明的各大公园,如圆通山、翠湖、植物园、斗南湿地等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这些林鸟早已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王智斌说,昆明及滇池周边、农田里的鸟类足有200—300种,随便走进一个公园,都可能与这些“小精灵”偶遇。除了水鸟、林鸟,在昆明观鸟自然绕不开红嘴鸥。

王智斌介绍,10月9日红嘴鸥的先头部队已经飞到昆明,眼下想看它们,去海港公园东码头和海红湿地最合适。从1985年首次大规模到访,红嘴鸥与昆明的情谊已经延续了40年,从最初的几千只,到如今年均4万只,每年冬天“鸥欢人和”的画面,早已成了昆明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在观鸟团体日益壮大的同时,王智斌特别提醒,白鹭、夜鹭这些水鸟,还有公园里的林鸟,都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绝对不能乱捕乱杀;也不用特意投喂,鸟儿们有自己的觅食方式,人类的食物可能会影响它们的健康,远远看着、静静欣赏就好。要是想分辨野鸭和家养鸭,也有个简单办法:家养鸭大多不会飞,最多扑腾两下;而野鸭一受惊就会展翅飞走,飞行姿态也更轻盈,外形上羽毛的花纹也更鲜亮。

这份“鸟与城”的和谐,离不开昆明对生态的守护。根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3月份发布的信息,2023年以来,昆明建了6.29万亩的滇池环湖生态带,平均宽度200米,植被覆盖率超过80%,就像给滇池围了一圈“绿色屏障”,成了鸟类的绝佳栖息地;滇池边的小渔村、海洪湿地公园也成了热门观鸟点,越来越多的鸟儿在这里安家。加上《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这样的法规出台,既规范了大家的观鸟行为,也给鸟类多了一层保护。

如今走在昆明的街头巷尾,江面上有水鸟翻飞,公园里有林鸟欢唱,就连冬天的滇池边,还有红嘴鸥的“陪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距离很近,或许转角遇到的一只白鹭,枝头传来的一声鸟叫,都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模样——昆明不仅有红嘴鸥的冬日之约,更有一整年的“鸟语花香”,等着人们去发现、去感受。开屏新闻 记者孙嘉辰 文 邓莎莎 拍摄剪辑 部分图源受访者)


编辑:周智宇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