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无障碍出行 何时才能“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10-31 16:12:52

二十五公分的高度差,丈量的不仅是设备与机舱的距离,更是公共服务理念与人性化关怀的差距。近日,歌手郑智化在深圳机场“连滚带爬”登机的遭遇引发热议。尽管机场方面迅速道歉并承诺改进,郑智化也对微博内容的用词不当表示致歉。但这场争议折射出的,是我国8500万残疾人会面临的普遍困境——无障碍出行,为何仍如此艰难?

无障碍服务的核心,在于保障使用者的自主与尊严。对残障人士而言,出行的意义远不止于“到达目的地”,更在于能够像其他人一样独立、体面地完成这一过程。现实中,许多公共服务仍停留在“能通行”的基础层面,却忽视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当一位轮椅使用者不得不依靠他人抬抱才能登机时,即使服务人员再热心,也难免让当事人产生尊严受损的感觉。真正的无障碍服务,应当让使用者能够自主、从容地完成出行,而非被迫接受“特殊协助”。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已逾两年,明确规定交通运输设施应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然而,法律法规与具体执行之间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落差。以航空服务为例,专门用于衔接舱门与座位的机舱轮椅,本是国际民航的无障碍标准服务,但在国内却时有时无,让使用者如同“开盲盒”。这种服务的不确定性,暴露了执行标准缺乏统一性和强制性的问题。有法可依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服务标准落地生根,才是关键所在。

公共服务的提升,需要从被动整改转向常态化、系统化地主动建设。值得肯定的是,在此次事件中,机场方面反应迅速,态度诚恳,工作人员也在尽力提供帮助。这无疑是无障碍服务前进路上的一小步。但我们也应看到,真正成熟的无障碍服务体系,不应依赖“名人效应”推动改进,而应将无障碍理念前置融入设施设计和服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从盲道建设到机场服务,从硬件保障到人文关怀,都需要建立稳定可靠的服务预期。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恰恰体现在它如何对待最需要关怀的群体。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无障碍出行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凸显。今天为残障人士建设的无障碍环境,明天可能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依赖的公共设施。因此,推动无障碍出行服务升级,不仅关乎特定群体的权益,更是为整个社会构建更有温度、更具包容性的未来。

期待有一天,无障碍出行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每个人都可以从容享受的基本权利。这需要法律法规的完善,需要设施设备的升级,更需要服务理念的转变——从“提供帮助”到“保障权利”,从“满足基本需求”到“守护人的尊严”。只有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预期稳定、可靠、受尊重的服务,我们才能真正说,无障碍出行实现了它的本意。(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李莹)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