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从智能助手到图像生成,AI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近日,安徽铜陵警方处理的一起报警案件引发热议。一名女士用AI合成“流浪汉闯入家中”的图片,想整蛊在外喝酒的丈夫,不料丈夫信以为真紧急报警,民警火速出警后才发现是一场闹剧。据报道,此类“AI整蛊”行为近期在网络流行,但警方明确提醒,这类看似“无伤大雅”的玩笑,若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触犯法律红线,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这场闹剧看似只是家庭间的“整蛊玩笑”,实则暗藏多重危害。该行为本质上是一次对公共资源的无端消耗和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警方接到“流浪汉闯入”的警情,必然会按照处理突发治安事件的标准流程,迅速调配警力出警。在这个过程中,宝贵的警力资源被占用,这些资源本应用于处理真实的、可能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紧急情况。从个人层面讲,被整蛊者面临的是真实的恐慌,不在家的丈夫得知“家中遭遇流浪汉闯入”,其内心的焦虑与担忧不言而喻;即便事后知晓是玩笑,这种“狼来了”式的欺骗也可能伤害家庭信任。更值得警惕的是,若此类行为蔓延,可能导致公众对报警信息产生信任危机,当真正的危险发生时,反而延误处置时机,扰乱正常社会秩序。
玩笑虽小,法律无情。很多人认为“只是开个玩笑”“没造成实质伤害”就无须担责,但法律对这类行为早有明确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故意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一千元以下罚款。”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起事件是AI技术娱乐化、低门槛化应用背景下,法律意识缺失的一次典型暴露。随着AI图像生成技术的普及,普通人动动手指就能制造出以假乱真的场景。技术的便利性在降低创作门槛的同时,也模糊了娱乐与违法的边界。一些人沉浸在技术带来的“创意”快感中,却选择性忽视了其行为可能引发的现实后果。AI既能用于创意创作、辅助生活,也可能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实施整蛊恶搞。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工具属性”始终是其本质,使用者不能以“技术玩梗”为名,触碰法律的红线。
现实中,类似的AI整蛊并非个例,有的合成“车祸现场”欺骗亲友,有的伪造“违法画面”恶搞他人,这些行为看似“有趣”,实则早已触碰了法律红线,也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
面对AI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平台方应加强内容审核,及时过滤违法违规信息,防止其传播扩散;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普法力度,引导网民正确使用AI技术,让他们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能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今年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及与之配套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正式施行。这一法规的出台,为规范AI生成内容的使用提供了明确的准则。不以假乱真,AI生成的吸睛文图视频,必须规范标注“AI生成”。只有“划清虚实边界”,才能防范滥用风险,并充分保障网络用户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创意与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剂,但应以不伤害他人、不违反法律为前提。我们可以利用AI技术进行创作、学习、交流,但绝不能将其作为欺骗、整蛊的工具。(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曹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