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在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整齐划一的现代化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五彩斑斓的花朵争奇斗艳,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置身其中,不仅能感受花的浪漫,更能体会到科技赋能数字花卉产业发展的强劲脉动。
作为全国第一家以花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锚定以高端花卉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园区内各家企业不断提高种源研发、种苗繁育、花卉种植水平,逐步形成了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近年来,我们深耕花卉种苗研发与繁育,累计研发菊花、玫瑰等花卉新品种74个,引进新品种2932个,上半年核心区鲜切花产销量达2亿枝,生产销售种苗3亿株、盆花400万盆。”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李成伟介绍,产业园精准的数字化控制系统将自动灌溉、水肥一体、光照系统全部连在一起,鲜花生产周期精确到天,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达100%,每平方米产能比传统温室增加2.5倍,产值提升3倍以上。此外,依托数字花卉全产业链平台,园区产品实现了生产、物流、销售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管理水平达国际一流。今年上半年,产业园花卉产业综合产值达13亿元。
在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花卉育种中心开远分中心选种测试棚中,不同品种、处于不同生长期的月季种苗依次排开,工作人员对每株试种月季的高度、花头数量、芬芳度等指数进行测量记录。“对于花卉而言,种源研发正是产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突破点。园区在不断提升智能化作业水平的同时,也在解决自研品种缺失、自主选育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卡脖子’问题上投入了更多精力。”李成伟介绍。
近年来,以开远村庄命名的“摩朵”“团甜”等“国风”月季新品种走出实验室,受到了市场广泛关注。园区不断加强与高端花卉领军企业深度合作、联合攻关,投资建设云花创新中心等10万平方米智能种苗温室,配套建成母本繁育园、品种资源库等生产设施,随着挖掘种质资源、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融合等措施“浇灌”下,一朵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花卉渐次绽放——仅今年上半年,园区就自主研发了10个新品种,培育出40个杂交后代优株,部分品种作为国内首批自有品牌被送往肯尼亚进行测试;产业园建成亚洲最大的菊花资源库,保留菊花品种3600多个,成功培育菊花新品种30多个,成为“云花”种源研发、种苗繁育的重要基地。
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产业园采取新品种苗、专利费优惠,为种植户、企业提供全程免费指导等方式,推动新品种实现快速扩繁与推广。羊街乡期不底村在产业园“花卉上山”项目的带动下开始种植“架吉”“摩朵”“团甜”等本地月季品种,因为地处冷凉山区还成为了不少新品种花卉的试验田。“产业园让大家见识到了现代农业的优势,以前土栽月季亩产只有8万枝,现在用上无土栽培和水肥机,产量增加了一倍多,村里种花的人也不断增加。”期不底村党总支副书记彭建荣说。
依托产业园优势,开远市积极探索园区“联农带农”新模式,推行企业与农户补充种植。同时,不断扩大“慧农管家”数字花卉全产业链平台覆盖面,在产前、产中、产后为以小散种植为主的农户提供数据辅助决策、风险管控和产业资源链接等花卉种植服务,以精准管护实现降本增效,带动更多农户从花卉产业发展中获益。
“在对水、肥、温等数据进行采集后,‘慧农管家’平台会根据各花卉模型的生产特性,向农户推送农事任务和预警信息,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错误决策带来的损失和风险。”“慧农管家”平台运营负责人史蔗熙介绍,平台的全天候监测保证了农户种植、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花卉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据统计,“慧农管家”平台服务的种植农户达384户,管理种植面积约3774亩,花卉年产量超过1.5亿枝。使用“慧农管家”后,菊花、月季种植户整体药肥使用量减少了15%到25%,A级花、B级花的比率均提升超过20%,年产量分别提升14.50%、54.71%,以月季单枝均价1.1元计算,“慧农管家”助力种植户亩均增加产值约19860元,让花卉产业惠及更多群众。(云南日报 记者 黄翘楚)
短评
从“土栽”到“智种”,从“看天吃饭”到“数据决策”,种植户亩均增收近2万元的背后,是产业链条向基层的深度延伸,是产业红利向农民的精准输送。开远市以数字为翼、种源为芯,持续增强“云花”国际竞争力,蹚出了花卉产业发展新路径。“慧农管家”助力生产,则让高附加值的花卉产业惠及更多农户,还让现代农业理念扎根普通种植户心中,为当地产业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