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冠军走进西山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记者赵伟/摄
10月31日,2025全国体育文化宣传推广活动(云南·昆明站)“体育文化进校园”在西山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温情启幕。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四人双桨赛艇项目冠军奚爱华、2008年北京奥运会自由式摔跤女子72公斤级冠军王娇、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冠军郭伟阳携手入校,将奥运拼搏精神与中华体育文脉带进芳草地国际学校,为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体育文化盛宴。
奥运冠军分享成长故事
本次活动以“传承中国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旨在为青少年搭建起与奥运榜样面对面的桥梁。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云南省体育局、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主办,昆明市教育体育局、西山区政府承办,西山区教育体育局协办。
15时,身着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和学校礼服的“芳草小使者”仪仗队整齐列队,站在学校门口热情迎接3位奥运冠军的到来。在热烈的欢迎声中,学生们向奚爱华、王娇、郭伟阳献上花环,身着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学生将“民族”与“国际”的校园特色融为一体。
在“冠军之道·童心之问”提问环节,奚爱华结合自身项目,聚焦“团队协作”这一关键话题,向同学们拆解了团队制胜的四大核心,即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专属目标,避免盲目跟风;明确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与职责,做好本职的同时主动配合队友;交流时采用积极语言,聚焦问题本身以规避矛盾;团队成员陷入情绪低谷时,通过相互鼓励与支撑帮助对方突破瓶颈。
王娇则分享了自己在训练中的经历,让在场师生深受触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训练既枯燥又痛苦,令她不止一次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强大的祖国作为支撑”的信念让她坚持下来,就是这份信念,让坚持的力量远超放弃的想法。如今转型为摔跤教练员的她,希望将“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传递给更多热爱体育的孩子。
土生土长的云南玉溪人郭伟阳,从自身“因体弱多病走上体育路”的经历切入,讲述自己21年体育生涯的坚守与荣光。体操训练对身体要求高,他曾经历多种伤病,但“升国旗、拿奥运冠军”的梦想从未动摇。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他作为候补队员临危受命,顶住舆论压力与队友协作,最终夺得男子体操团体冠军,圆了自己的奥运梦想。如今转型为教师的他,希望用自身经历让学生理解“坚持的意义”。
奥运冠军与学生快乐互动
从报告厅到生物多样性室,再到运动场。操场上的互动更加热烈,“冠军开球” 环节,奚爱华、王娇、郭伟阳分别将球抛向场边第一排的足球队员。接到球的队员迅速进入状态,熟练地颠起球来;后排的足球队员则同步展开踩球练习,脚掌轻贴球面,动作整齐划一。
郭伟阳回忆:“我们以前训练间隙也常玩抛球接球的游戏,既能放松,又能练反应!”说着,他主动走进场中,亲自示范抛接球动作,一举一动间尽显奥运健儿的专业风采,引得同学们阵阵欢呼。
“齐心协力”团体竞技赛游戏更是点燃了大家的好胜心,奥运冠军们带着各自阵营的孩子摩拳擦掌,不停高喊口号。
随着裁判一声令下,3支战队同时出发。王娇战队的5人配合默契,起步节奏一致,长杆始终稳稳握在手中,奔跑中不时互相提醒“保持同步”;奚爱华的战队则凭借赛艇项目练就的团队协作能力,调整步伐频率,不相上下;而郭伟阳一边带着他的战队奔跑,一边鼓励大家“别紧张,我们跟着节奏来”。场边师生们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呐喊声不绝于耳。
最终王娇的战队获胜,她笑着对同学说:“你们看,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赢!”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在这一刻得到最生动的诠释。
此次活动通过多场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不仅让昆明市西山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师生近距离感受到奥运冠军的风采,更让“团结、坚持、拼搏”的体育精神融入同学们的内心,为推动体育文化进校园、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强劲动力。
“把替补当主力,困难时坚持自己。”活动现场,郭伟阳还把他的著作《王牌替补》签名书,赠送给现场参加活动的部分学生。他寄语大家,“成功没有捷径,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昆明日报记者 杨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