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抚仙湖畔书声起 文脉浸润马房村——著名作家熊育群与澄江农民读书会的心灵之约
山水澂江    11-02 11:40:18

深秋的澄江,抚仙湖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静静镶嵌在天地之间。10月29日,参加“中国作家驻村计划”的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熊育群,带着对乡村文化的关切与对文学的热爱,走进澄江马房村,与抚仙湖农民读书会的成员们开启了一场心与心的对话。

图片

农家书屋里的文学启蒙

马房村的农家书屋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架上,整个空间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围坐间,熊育群与抚仙湖农民读书会的会员们悉心交谈,大家眼中跃动着对知识的渴望。

“我是理工科出身,是文学书籍改变了我的人生。”话音落处,涟漪轻漾,熊育群以自身经历为引,将大家带入“书本”世界:“莫小觑读书,人生所历不过大千一隅,不读则如夏虫不可语冰,困于方寸。”

谈及读书对眼界的滋养,熊育群声音愈恳切:“同样一棵古树,木匠见材,画家观形,而内心丰盈者,可见岁月沉淀的故事。”他说道:“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雨果著《悲惨世界》,宏大叙事皆源于内心积累,纵是草叶上的一片霜,心中无,笔下便难成。”

“手机时代的碎片化信息像流水一样沉淀不下东西,只有深度阅读才能浸润心灵,滋养灵魂,增进思考与才能。”熊育群话锋陡转,语气沉凝。他目光落向围坐者,期许满溢:“读书会,是破信息茧房的钥匙。读书之人,心灵澄澈,他们好奇世界,渴求新知!”

图片

抚仙湖农民读书会:乡村文化的温暖灯塔

2017年10月,澄江市抚仙湖农民读书会成立,由社会文化志愿者组成,以文化下乡为纽带繁荣农村文化,助力澄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个乡村文化组织,让熊育群看到希望。座谈交流中,大家踊跃发言,畅谈读书体会。“他们的语言能力,与不读书者大不同。我觉得他们是真读书。”熊育群高兴地说到。

熊育群表示,抚仙湖农民读书会给乡村添了一份“文化温暖”:“以前村里人讲究耕读,现在城里、乡下读书的氛围都有些淡了,农村居民里读书的更少。这个读书会又把大家聚起来,坐一块儿聊聊书、谈谈生活,互学互进,心自怡然。”

他盼着抚仙湖农民读书会越办越好,让读书成为农村居民的自觉喜好,给乡村文明添把新火。“读书会不光是大家凑到一起聊书的地方,更是传文化、聚人心的根。书里藏着咱村的过去,读着读着,对家乡的爱就跟着冒了芽。”

图片

创作:让乡村之美绽放光彩

聊起读书,抚仙湖农民读书会副会长李泓兵笑着说:“读书能让人更懂自己,也更懂世界。书读多了,心里就装满了东西。老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说书里的东西,用起来才更顺手,处理事情也更自然。”

他提起为抚仙湖农民读书会写的歌《你爱仙湖不想走》,把抚仙湖的美和人文都唱进了歌里,希望更多人听了歌,能爱上澄江,爱上这片湖。“我们想用歌把唱出澄江的自然与人文,让更多人知道这片土地有多美。”

熊育群对抚仙湖农民读书会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并鼓励大家继续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让乡村之美通过文字和艺术的形式绽放光彩。“创作是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大家可以从乡村的生活、历史、传统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熊育群说。夕阳下的心灵之约

夕阳西下,抚仙湖波光粼粼,折射出的光彩照映在抚仙湖农民读书会会员们的脸上,洋溢灿烂。这场与文学大家的对话,不仅让会员们收获了知识和启发,更让他们坚定了在乡村文化道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心。

这场秋日的“心灵之约”,让书香在马房村扎下了根。正如熊育群所言:“乡村文明振兴,离不开文化滋养。”当抚仙湖的风吹过书页、当农村居民的手碰到文字,一种新的生活模样正在慢慢长出来——这正是“中国作家驻村计划”最温暖的意义:让文学走进田间地头,让书香飘进乡村。

编辑:余娅雯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