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甘凌菲 11月3日下午,老昆明杂书馆在西山区棕树营街道六合社区正式揭开面纱。老昆明杂书馆以“城市记忆再生”为理念,收藏了千余件承载昆明历史的老物件、旧书籍与文献资料,为市民增添了一处集文献收藏、文化展示、社区交流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开馆仪式上,云南教育出版社向杂书馆捐赠图书,并向嘉宾介绍了老昆明杂书馆馆长戈捍的新书《不漂亮,不妨碍我站在顶上》,为杂书馆的文献收藏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后,戈捍与老昆明杂书馆名誉馆长詹琳、合虚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馆长王仲德、滇西抗战学者戈叔亚共同为场馆揭牌。

随着象征“时光通道”的馆门缓缓推开,一座用千余老物件写成的“昆明立体故事书”正式展现在众人眼前:1905年西山匠人雕刻的“紫气东来”砖雕、1953年棕树营合作社的粉笔价目表、传承四代的铜壶、1958年合作社的绣绷……参观者指尖划过旧书脊、目光停驻老物件,瞬间触发与父辈青春的共鸣,完成一场从个人记忆到城市集体记忆的溯源。

内场沉浸式演出《重回老昆明》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从演唱《我家昆明太勾魂》,到讲述老昆明早间卖早点、午间饮食文化(定胜糕)、抗战时期卖草鞋与娃娃兵的故事,再到戈捍演唱《我的祖国》、分享夜晚打更的民俗,每一个节目都串联起老昆明的生活图景。演出尾声,“老昆明杂书馆来信”环节唤起全场情感共鸣,众人齐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让乡愁与记忆在旋律中久久回荡。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沉默的书籍和老物件,构建一个能让市民追忆过往、触摸历史的港湾,让昆明文脉在我们手中薪火相传。”戈馆长说。

值得一提的是,杂书馆不仅是文化空间,更是社区治理的创新载体。六合社区以“街坊文化”为纽带,通过“院坝议事会”“街坊理事会”等形式,将老昆明记忆融入基层治理,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共建的热情。同时,杂书馆也成为年轻人了解城市历史、参与社区活动的新平台,助力“年轻网红式社区”建设。作为永久性公益文化项目,老昆明杂书馆将长期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市民共有的“记忆客厅”。无论是追寻旧梦的老昆明人,还是渴望了解城市历史的年轻人,都可以在此找到精神的归属,感受时光沉淀的力量,共同参与这场跨越百年的城市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