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昆明短剧产业发展调查系列报道之一:探访云南首个短剧基地解码昆明影视“新片场”
昆明信息港    11-04 08:26:01

剧组在基地拍摄短剧。昆明1937国际短视频中心供图

基地里的南洋风情街。

编者按

昆明,正以“短剧+”为新引擎,撬动文旅融合与数字创意产业新增长极。本报记者持续追踪春城短剧的创作脉搏、产业布局与破圈之道,看如何以“小切口”讲好昆明故事,激活区域文化经济新可能。

南洋风情街、现代办公室、医院病房、宴会厅……在昆明市春雨937文创园占地1.8万平方米的空间里,100个不同风格的拍摄场景静待“开机”。

这里是云南省首个短剧短视频基地——昆明1937国际短视频中心,自正式运营以来,已经承接了60多个剧组的拍摄工作,其中30部为短剧作品。这个由云南春雨华飞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与上海华誉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共同运营的基地,正通过短剧这个新赛道寻找昆明影视产业的新可能。

园区转型:从老厂房到新片场

春雨937文创园于2018年12月30日开业运营。“当时昆明西片区发展比较慢,招商面临困难。”春雨937文创园副总经理、云南华誉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刚回忆,尽管项目在2019年出租率达到90%,但之后如何长久发展让园区开始重新思考定位。

2023年下半年,园区接触到上海华誉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双方发现短剧拍摄与园区转型需求高度契合。“昆明四季如春,拍摄时间周期长,加上我们有现成的物业,很适合做拍摄场景。”李永刚说。

2024年,这个项目作为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重点招商项目正式落地。园区投资打造了涵盖现代风格、特殊场景和南洋风格三大板块的拍摄场景,成为云南首个专注于短剧短视频拍摄的基地。

基地一期使用了1.2万多平方米空间,另外8000平方米将在二期开发。在现代风格区域,基地打造了居家、大平层、别墅、办公室、餐厅、宴会厅等场景。特殊场景则包括医院、监狱、公安局等特色设置。再加上南洋风格的街景,目前基地共拥有100个拍摄场景。

“短剧以近景为主,远景很少,后面都是虚化。”李永刚介绍,现代景符合那些穿越剧、总裁剧的需求,在总裁办公室或宴会厅、别墅里就能完成拍摄。然而,这100个场景仅能满足剧组40%的拍摄需求。

运营以来,基地已经承接了30部短剧拍摄。其中,新月传媒的《三个竹马之悔哭了》在红果平台获得了3700多万的热度。“这个剧在我们这里取了两个景:医院和总裁办公室。”李永刚展示着剧中的画面说,不过,剧组只在这里拍摄了一天,其余场景如别墅戏份则去了滇池那边取景。“我们想要的是剧组在这里拍两到三天,这样配套服务就能正常供应起来。”

短剧拍摄周期通常很短:“快的话3天,慢的话5天。”剧组规模一般在30人至50人之间,包括导演、制片、男女主角和演员、场务等。李永刚透露,不久之后,另一个剧组将前来拍摄,计划使用10多个场景,拍摄5天时间,这将是在基地停留时间最长的剧组。

产业破局:打造完整内容产业链

与西安、成都、合肥等地相比,昆明的短剧产业还面临诸多挑战。据介绍,因为有的地方政府给基地补贴,剧组花2500元可以拍24小时,而且100个场景随便拍,所以昆明拍摄基地的价格竞争力就显得不足。还有审片流程的差异,导致很多云南公司选择在杭州设立分公司完成剪辑和审片流程。此外,人才匮乏也是其中一个制约因素。

李永刚介绍,目前昆明基地正尝试通过“内容+基地”一站式模式破局。在内容方面,基地与喜马拉雅进行合作,利用其有声小说资源获取版权内容。每年会做1至2场发布会,从喜马拉雅后台把破千万的小说形成题材展示出来。

对于制片方来说,这个模式有这样的好处:没有剧本无所谓,只要告诉基地想拍什么题材,基地可从喜马拉雅后台调取10部或100部爆款供挑选,还可以提供编剧团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

李永刚透露,接下来,基地计划在云南成立“云南喜来屋”公司,专门负责内容板块,打造从IP获取到剧本改编的完整内容产业链。

一站式服务:从场景到服装全配套

基地还为剧组提供一站式服务,配备了3个机位的拍摄设备,3000套服装、400件配饰和300双鞋。正在改造的酒店将提供38个房间,包括2个套间和36个标间,满足剧组的住宿需求。

“外省剧组过来,不可能带着群演来,肯定有需求。”李永刚和他的团队甚至连群演招募也纳入了服务范围。基地已经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建立了400多人的群演库。

当然,基地并不满足于作简单的供应商,而是将自制剧与培训纳入计划。李永刚说:“我们目前有两个剧本,一个是关于玉石方面的,很有云南特色。另一个是都市穿越年代剧。”

培训也在规划中。“我们预计两个月后启动短视频制作培训和短视频直播培训。”李永刚表示,这将为传媒系学生和从业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基地还考虑参与短剧投资。“以后我们可能会做成内容+基地+基金的模式。”

这个由老园区改造而来的影视基地,正试图抓住短剧风口。“作为云南首个短剧基地,我们有信心经营好它。”李永刚说,“但这需要过程,也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

短剧作为新兴业态,正处于爆发式增长期。据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已达200亿元,同比增长300%。这个数字预计未来还将继续大幅增长。

对于昆明来说,抓住短剧风口,不仅是打造一个影视基地,更是构建一个完整产业生态的机会。从政策支持到人才培养,从产业链配套到市场开拓,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合力。

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风光,为影视拍摄提供了天然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需要更多创新和探索。也许不久的将来,昆明市也能在短剧这个新赛道上闯出一片天地。(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

编辑:余娅雯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