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石头路,挑谷子全靠扛;现在水泥路通到地头,生产生活明显改善,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家乡越来越好啦!”2025年10月,央视新闻镜头里,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勐外坝村村民杨兴旭朴实的话语,道尽了家乡“十四五”期间的蝶变。这个被高黎贡山环抱的滇西小镇,五年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笔”,以沪滇协作为“墨”,在1.9万亩稻田、1.8万亩茶园间,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
夯实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升级,是龙江乡最扎实的“民生答卷”。“以前雨天踩泥、晴天吃灰,现在摩托车能直接开到田埂边。”弄岗村村民康万秋擦拭着农家乐的桌椅感慨。“十四五”期间,全乡投入9592.64万元实施53个项目,硬化村组道路15.68公里、机耕路66.28公里,扩建灌溉沟渠36.96公里。
赧等水厂提质完工保障饮水安全,杨梅坡水库除险加固筑牢防汛屏障,871盏太阳能路灯让村寨夜色亮如白昼。更令人欣喜的是,万亩茶园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618米茶山步道串联起山水画卷,曾经的“偏僻乡”成了“打卡地”。

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的突破,让土地迸发“黄金效益”。在龙江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实验田里,高级农艺师杨德荣正在记录稻花鱼的亩产量:“鱼吃虫除草、鱼粪肥田,‘稻鱼共生’模式能让一亩地多挣五千多!”
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龙江乡大力推广“烤烟+水稻”轮作、“水稻+稻花鱼”种养。
2024年1.9万亩水稻产粮898万公斤,产值2694万元;养殖稻花鱼1.2万亩,产值2400万元。龙江“红细软米”与“稻花鱼”双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万亩茶园,53个加工主体忙碌运转,2024年茶叶产值达2580余万元。

农文旅变抓手
农文旅的牵手,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龙江的万亩稻田既有“层层梯田如壁毯,条条小道似银帘”的自然景观,也盛产吃稻花穗长大的稻花鱼。自设立稻花鱼节10年来,每年国庆的“稻花鱼节”都呈现出游客挽裤腿下田抓鱼,农家乐里“全鱼宴”飘香的热闹场景。
2025年稻花鱼节期间,这里接待游客38.6万人次,旅游花费达5400余万元,盛况登上CCTV13频道。“雲邊嘉木”民宿藏于茶山云海,开业至今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带动300余人就近就业,为村集体增收25万余元。

沪滇协作促发展
山海同心的帮扶,凝聚起“共富力量”。“十四五”期间,3897万元沪滇协作资金精准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妈妈留在身边”项目温暖了无数家庭,沪滇协作建起的石斛枫斗加工厂,让妇女们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增收。
援滇干部扎根基层,因地制宜、推动沪滇资金精准投入,将龙江乡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点,让龙江的潜力变成发展的实力。在沪滇项目加持下,弄岗村成功带动53户农户发展农家乐、农特产品销售、乡村特色小吃等新产业新业态,每年户均增收12万余元。

村美民富产业兴
民生福祉的提升,写在群众的笑脸上。2025年龙江乡本科上线人数115人,上线率突破70%,龙江籍学子中有3人分别被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录取,蒋春艳老师入选省级学科带头人。
龙江乡卫生院增设康复科,3个村卫生室改造中医阁,蚌别中医馆探索“温泉+中医”康养新模式,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优质医疗。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9%,152个公益性岗位托举起就业希望。

龙川江蜿蜒流淌,稻田里鱼跃谷黄,半山云雾伴着茶香。站在“十四五”收官节点回望,龙江乡的五年蝶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缩影,更是山海同心共筑梦的有力见证。正如龙江乡乡长谢江勇所言:“这里的变化,是政策暖出来的,是双手干出来的。”
当新征程的阳光洒满高黎贡山麓,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带着“稻花鱼”的鲜香、“红细软米”的甘甜、“云雾茶”的醇厚,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更多“鱼米之乡·魅力龙江”的新故事。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赵菊润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