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滇池近年新出现的30种野生鸟类观测记录发布
开屏新闻    11-04 20:54:39

随着红嘴鸥飞临滇池越冬,大量的野生鸟类也跟随而至。近年来,随着滇池生态环境好转,众多鸟类来此栖息,滇池也成了野生鸟类的“天堂”。11月4日,开屏新闻记者从昆明鸟类协会获悉:经过协会专家的多年追踪及整理发现,近年来,已有30种珍稀鸟类出现在滇池区域,其中有许多都是昆明市民没有见过的,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昆明鸟类协会副秘书长王智斌近年来一直关注并追踪在滇池区域出现的鸟类,他手中的镜头记录了这些珍稀鸟类的身姿,也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王智斌介绍,目前滇池周边有270多种鸟类,昆明市有540多种鸟类。

01 白额雁

2023年1月在昆明南滇池水域被发现,是昆明市的新记录种。白额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的大型雁类,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额雁在中国为冬候鸟,主要栖息在开阔的湖泊、水库、河湾、海岸及其附近开阔的平原、草地、沼泽和农田,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

02 斑背潜鸭

斑背潜鸭是中等的体矮型鸭,雄鸟体比凤头潜鸭长,背灰,无羽冠。雌鸟与雌凤头潜鸭区别在于嘴基有一宽白色环。与小潜鸭甚相像但体形较大且无小潜鸭的短羽冠。求偶炫耀时雄鸟发出咕咕轻声及哨音,雌鸟回声生硬粗哑。多在沿海水域或河口活动,有时光顾淡水湖泊。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带、苔原森林带和西伯利亚北部开阔的泰加林区,是罕见冬候鸟。2023年1月在滇池发现。

03 斑胸滨鹬

斑胸滨鹬是鸻形目鹬科滨鹬属的小中型涉禽,属于国家三有保护鸟类。2015年5月15日首次在昆明滇池斗南湿地被拍到,为云南省新记录种。斑胸滨鹬是中国罕见的过境鸟,主要栖息于沿海和内陆河流与湖泊岸边以及附近沼泽和草地上,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蚊蝇类和其他昆虫幼虫、蜘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04 稻田苇莺

2025年1月在昆明草海湿地发现。稻田苇莺是一种小型鸟类,上体自头部至背、肩部均呈橄榄棕褐色,腰及尾上覆羽转为鲜亮的淡棕褐色,颊部和耳羽棕黄色,眼先和耳羽上缘暗褐色;眉纹宽阔,呈皮黄色甚显著,眉上缘各缀黑褐色的宽阔侧冠纹;尾羽狭窄,羽端尖形;尾羽呈暗棕褐色,表面具不甚显现的暗色横斑纹,羽缘色较浅;飞羽黑褐色,羽缘棕褐色;下体羽在颏、喉部和腹部中央呈纯白色;胸部、两胁和尾下覆羽均呈淡棕黄褐色。虹膜暗灰色;上嘴黑褐色,下嘴黄褐色;脚橄榄绿色。主要栖息于湖泊、水库、池塘、水渠等各种水域岸边灌丛、芦苇丛和草丛中以及芦苇沼泽、柳灌丛和草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期亦见成群活动。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分布在中亚和南亚地区,包括俄罗斯南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等地,越冬于印度、缅甸、伊朗和泰国。

05 短耳鸮

短耳鸮是鸮形目鸱鸮科耳鸮属鸟类,又叫短耳猫头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短耳鸮在北方部分地区为留鸟,其余地区为冬候鸟,主要栖息于开阔田野,白天亦常见,成群营巢于地面,主要以小鼠、鸟类、昆虫和蛙类为食。短耳鸮分布很广,2023年底成群出现在昆明滇池东大河湿地,2024年2月份在晋宁东大河湿地发现。

06 短嘴豆雁

短嘴豆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的大型雁类,属于国家三有保护鸟类。2023年1月和白额雁一起在昆明南滇池水域被拍到,是昆明市鸟类新记录种。短嘴豆雁在中国为冬候鸟,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水库、江河、湖泊及沿海海岸和附近农田地区,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

07 红胸秋沙鸭

红胸秋沙鸭是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的中等食鱼鸭类,属于国家三有保护鸟类。生活于河流、湖泊、海洋、苔原,常成家族群或小群迁飞,偶尔也见有单只的。主要以小型鱼类、水生昆虫、昆虫幼虫及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偶尔吃少量植物性食物。2024年1月21日在昆明滇池海埂公园水域被拍到,仅一只,雄性。

08 厚嘴绿鸠

2022年10月在昆明金殿发现。厚嘴绿鸠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鸟类,体长为25—28厘米,体重170—190克。它的体型与家鸽差不多,嘴短而厚,呈淡黄绿色或铅白色,嘴基的两侧呈珊瑚红色,脚也是珊瑚红色,爪为角褐色。厚嘴绿鸠是留鸟,喜欢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地丘陵带阴暗潮湿的原始森林、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是爱吃树果的鸟类。每年4—9月进行繁殖,每窝通常产2枚白色、光滑的卵。孵化期为14天左右,由雄鸟和雌鸟轮流进行孵卵和育雏。分布于印度和中国的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09 黄胸鹀

2024年9月在昆明福保湿地发现。黄胸鹀是雀形目雀科鹀属鸟类,又名黄胆、禾花雀。雄鸟额、头顶、颏、喉黑色,头顶和上体栗色或栗红色,尾黑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具长的楔状白斑,两翅黑褐色,翅上具一窄的白色横带和一宽的白色翅斑,下体鲜黄色,胸有一深栗色横带。雌鸟上体棕褐色或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中央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两翅和尾上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具窄的灰褐色端斑亦形成两道淡色翅斑,眉纹皮黄白色,下体淡黄色,胸无横带,两胁具栗褐色纵纹。黄胸鹀广泛存在于欧洲、亚洲以及北美地区,在中国东北、新疆、华北、海南岛、台湾等地区也能看到其身影。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平原有稀疏树木的灌丛草甸,尤喜河谷湿地附近。繁殖期内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期外成群活动,迁徙期间可形成数千只的大群。

10 火冠雀

2025年5月在昆明大观楼发现。火冠雀又名火帽雀,是雀形目山雀科火冠雀属小型鸟类,雄鸟繁殖期前额鲜红色,头等及耳羽暗黄色,眉纹色浅不显著;喉部橙红色,逐渐过渡至胸部的鲜黄色;背部黄绿色,小翼羽黑色,大覆羽及中覆羽黑色具黄绿色外翈,末端淡黄色形成两道明显的翼斑;飞羽及尾羽黑色具黄绿色外翈,腹部淡灰色,两胁略带黄色,尾下覆羽色浅;非繁殖期羽色较淡,红色部分较少。雌鸟似雄鸟但缺少红色,虹膜深褐色,嘴灰黑色,脚是蓝灰色。火冠雀分布于中国西藏西南部和东部、云南、四川、贵州、甘肃南部地区,喜马拉雅山脉、泰国北部亦有分布。栖息于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见于林线上缘灌丛和低山平原树林中。

11 家麻雀

2024年9月在昆明福保湿地发现。家麻雀是雀科、麻雀属动物,共有12个亚种。是小型鸟类,体长14—16厘米。背栗红色具黑色纵纹,两侧具皮黄色纵纹;颏、喉和上胸黑色,脸颊白色,其余下体白色,翅上具白色带斑。雄鸟与树麻雀的区别在顶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无黑色斑块,且喉及上胸的黑色较多。雌鸟色淡,具浅色眉纹。较山麻雀雌鸟色彩淡,翼斑不如黑顶麻雀的雌鸟明显,且尾无叉,胸色较淡。主要栖息在人类居住环境,无论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泽和农田,还是城镇和乡村。留鸟,部分有季节性的垂直迁徙或游荡。性喜结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小群。属杂食性鸟类。在亚洲分布于亚洲中南部、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北方。

12 尖尾滨鹬

2023年8月在昆明兴隆村湿地发现。尖尾滨鹬属于滨鹬中体形较大的一种,体长19厘米,与斑胸滨鹬极其相似。眉纹白色。繁殖期头顶泛栗色;上体黑褐色,各羽缘染栗色、黄褐色或浅棕白色。颏、喉白色具淡黑褐色点斑;胸浅棕色,亦具暗色斑纹;至下胸和两胁斑纹变成粗的箭头形斑。腹白色。楔尾。腿灰绿色。繁殖期主要栖息于西伯利亚冻原平原地带,特别是有稀疏小柳树和苔原植物的湖泊、水塘、溪流岸边和附近的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以及附近的低草地和农田地带。主要以蚊和其他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小螺、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越冬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一直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迁徙期间经过中国。

13 蓝喉歌鸲

2025年2月在昆明融创湿地发现。蓝点颏,亦称“蓝喉歌鸲”,通称蓝靛颏儿。身体大小和麻雀相似,体长12—13厘米。头部、上体主要为土褐色,眉纹白色,尾羽黑褐色,基部栗红色。颏部、喉部辉蓝色,下面有黑色横纹。下体白色。雌鸟酷似雄鸟,但颏部、喉部为棕白色。嘴黑色,脚肉褐色,声音很好听。栖息于灌丛或芦苇丛中。性情隐怯,常在地下作短距离奔驰,稍停,不时地扭动尾羽或将尾羽展开。主要以昆虫、蠕虫等为食,也吃植物种子等。繁殖期为5月。营巢于灌丛、草丛中的地面上。巢以杂草、根、叶等筑成。每巢产卵4—6枚,卵有光泽呈蓝绿色,孵化期约为14天。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及欧洲、非洲北部等地。

14 栗鸢

2025年6月30日,昆明鸟类协会会员在滇池边拍摄到猛禽栗鸢,这是云南鲜见的猛禽种类。栗鸢又叫红老鹰,为中型猛禽。体长36—51厘米。虹膜为褐色或红褐色,头、颈、胸和上背白色,其余体羽和翅膀均为栗色。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沼泽、沿海海岸和邻近的城镇与村庄。除繁殖期成对和成家族群外,通常单独活动。活动在白天。常单独在湖滨、海滨、河岸或水域与村庄上空长时间地翱翔和滑翔。主要以蟹、蛙、鱼等为食,也吃昆虫、虾和爬行类,偶尔也吃小鸟和啮齿类。

15 流苏鹬

2025年9月在呈贡江尾村发现。流苏鹬,是鸻形目鹬科流苏鹬属鸟类。流苏鹬是中大型鸻鹬,雄鸟体长约28厘米,雌鸟体长约24厘米。嘴粗短,黑色,脚色多变。上体颜色偏棕黄色,具有山斑鸠般如鱼鳞的羽毛,下体偏白。身体粗壮,显得头小。繁殖期雄鸟头、胸部羽色多变,或白色,或黑色,或棕色。因其有奢华的羽翼,故得名为流苏鹬。流苏鹬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南非、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在中国多为旅鸟,春秋季迁徙经过中国西部和东部,部分于南方沿海越冬。繁殖期栖息于冻原湿地及附近,非繁殖期栖息于草地、沼泽、农田、河流、湖泊等水域,少见于海滨。

16 普通海鸥

2022年2月在昆明古滇湿地发现。普通海鸥是鸥科鸥属的一种中等体型的海鸟。头、颈白色,背、肩石板灰色,翅上覆羽亦为石板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均为纯白色。初级飞羽羽尖白色,具大块的白色翼镜。冬季头及颈散见褐色细纹,有时嘴尖有黑色。虹膜黄色,嘴、脚和趾浅绿黄色。普通海鸥是候鸟,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森林苔原、荒漠、草地的河流、湖泊、水塘和沼泽中,冬季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和港湾。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或在空中飞翔。在海边和海港,成群漂浮在水面上,游泳和觅食。普通海鸥以海滨小鱼、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耕地里的蠕虫和蛴螬为食。该物种在北欧,北亚和北美西北部繁殖。

17 普通秧鸡

2024年9月在昆明福保湿地发现。普通秧鸡,是鹤形目秧鸡科一种鸟类。普通秧鸡成鸟额、头顶至枕部黑色,带褐色羽缘,头侧石板灰色,贯眼纹黑褐色,眉纹淡灰色;上体羽毛橄榄褐色,带黑色中央条纹,翼和尾黑褐色,翼缘棕白色;下体颏、喉乳白色,下喉、前颈至胸为石板蓝灰色,胁和尾下覆羽黑色,带白横斑;虹膜红褐色,喙橘红色,非繁殖期喙峰角褐色,脚肉褐色。普通秧鸡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在中国繁殖于北方多地,越冬于东南至西南地区。普通秧鸡栖息于开阔平原至低山丘陵的湿地或稻田。性隐秘,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于滨水草丛中,晨昏活跃。善奔跑,亦能游泳和潜水,飞行时两脚垂于体下。夜间和晨昏觅食,主食蠕虫、昆虫、软体动物以及甲壳类和小鱼,兼食植物果实和农作物。普通秧鸡是秧鸡类野外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是主要的狩猎禽之一。

18 翘嘴鹬

2023年在晋宁东大河湿地发现。翘嘴鹬是鸻形目鹬科的小型涉禽,体长22—25厘米。嘴长而尖,明显向上翘,基部黄色,尖端黑色。夏季上体灰褐色,具细窄的黑色羽干纹;颏、腹肩部黑色羽轴纹较宽,在两肩形成一条显著的黑色纵带。下体白色,颈端的胸侧具黑褐色纵纹。冬季肩部无黑褐色纵带,颈侧、胸侧斑纹不明显,飞翔时明显可见次级飞羽白色末端形成的宽阔翅斑。虹膜褐色,嘴橙黄色,尖端黑色。脚较短,橙黄色。栖息和活动于北极冻原和冻原森林地带的河流、湖泊和水塘岸边,行走迅速,常在水边浅水处或沙滩上边走边觅食。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迁徙期间见于中国吉林、辽宁、河北东部沿海和新疆天山,南至海南岛一带。

19 三趾滨鹬

三趾滨鹬是鸻形目鹬科三趾鹬属的涉禽,属于国家三有保护鸟类。2016年9月26日首次在昆明滇池福保湿地被拍到,为云南省鸟类新记录种。三趾滨鹬在云南为旅鸟,罕见,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沙洲以及海边沼泽地带,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蚊蝇类和其他昆虫幼虫、蜘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20 三趾鸥

2022年4月在昆明海埂公园发现。三趾鸥是鸥科三趾鸥属的中型水鸟,体长38—47厘米。夏羽头、颈和翕前部白色,背、翅上覆羽和腰灰色,肩羽灰色具白色羽缘,尾白色;冬羽头顶具灰色纵纹,后颈和翕前部灰色带暗色羽尖。虹膜暗褐色,嘴黄色或黄绿色,脚黑色,第1至2枚初级飞羽具黑色羽缘,飞行时翼上黑色“M”形斑纹明显。繁殖期栖息于北极海岸及岛屿,非繁殖期活动于海洋,常成群在悬岩筑巢,以小鱼为主食,兼食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在中国为冬候鸟,越冬于辽宁至江苏沿海,近年陆续在云南德宏、昆明滇池等地发现。

21 弯嘴滨鹬

2024年4月在呈贡江尾村发现。弯嘴滨鹬是丘鹬科滨鹬属鸟类动物,小型涉禽,体长19—23厘米。嘴较细长,明显向下弯曲。夏羽头和下体栗色,上体黑色,具暗栗色和白色羽缘。飞翔时从上看白色腰和翼带极为醒目,从下看,翼下和尾下白色,其余下体红色,反差亦甚强烈。冬羽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颈侧和胸缀有黄褐色,眉纹白色。繁殖期主要栖息于西伯利亚北部海岸冻原地带,尤其喜欢在富有苔原植物和灌木的苔藓湿地。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海岸、湖泊、河流、海湾、河口和附近沼泽地带。

22 细嘴鸥

细嘴鸥是鸻形目鸥科鸥属的中型鸥,属于国家三有保护鸟类。细嘴鸥是中国偶见的冬候鸟,前几年在云南大理洱海有记录。2022年2月5日首次在昆明滇池古滇湿地拍摄到,并且一次拍到13只。细嘴鸥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沙洲、海滩、咸水湖泊、盐田、沿海沼泽地带,主要食物为鱼、昆虫、海洋无脊椎动物等。

23 小滨鹬

2025年9月在呈贡江尾村发现。小滨鹬是鹬科滨鹬属的一种动物。体长约14厘米,嘴短而粗,腿深灰,下体白色,上胸侧沾灰,暗色过眼纹模糊,眉纹白。甚似斑胸滨鹬,但腿和嘴略长且嘴端较钝。春季的鸟具赤褐色的繁殖羽,与繁殖期的红胸滨鹬区别在于颏及喉白色,上背具乳白色“V”字形带斑,胸部多深色点斑。栖息于开阔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水塘、沼泽等水边和邻近湿地。主要啄食水生昆虫、昆虫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常在水边浅水处涉水啄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西伯利亚,往东到楚科奇半岛。越冬于非洲、波斯湾、红海、里海和亚洲南部。

24 小鸥

小鸥是鸻形目鸥科鸥属鸟类,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鸥是迁徙鸟类,在云南罕见。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和附近湖泊与沼泽中,尤其喜欢有水生植物的水域,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2023年12月24日在滇池草海水域被拍摄到,是昆明滇池鸟类的新记录种,2024年1月1日至2月底在昆明翠湖有两只停留觅食。

25 小田鸡

2024年9月在昆明福保湿地发现。小田鸡是秧鸡科小田鸡属鸟类。小型涉禽,共有6个亚种。体长17—18厘米,嘴短,背部具白色纵纹,两胁及尾下具白色细横纹。雄鸟头顶及上体红褐,具黑白色纵纹;胸及脸灰色。雌鸟色暗,耳羽褐色。幼鸟颏偏白,上体具圆圈状白色斑点。与姬田鸡区别在上体褐色较浓且多白色斑点,两胁多横斑,嘴基无红色,腿偏粉色。栖于沼泽型湖泊及多草的沼泽地带。快速而轻巧地穿行于芦苇中,极少飞行。常单独行动,性胆怯,受惊即迅速窜入植物中。杂食性,但食谱中大部分为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分布于北非和欧亚大陆。

26 楔尾绿鸠

2025年7月在马金铺发现。楔尾绿鸠体长30—35厘米,体重约300—400克。头部和颈部为淡黄绿色,并染有橙棕色。颈后部为绿色,背上部转为灰色。背下部至尾上覆羽为橄榄绿色。飞羽和覆羽呈褐黑色,中央尾羽与腰部同色,外侧尾羽呈灰色。颏部及喉部为黄色,胸下部至腹部呈淡绿黄色,下腹部为淡黄色,两胁呈蓝灰色。尾呈楔形。雌鸟与雄鸟相似,但背及翅上无暗栗色羽区,前头和胸为黄绿色。留鸟,通常栖息于海拔800—3000米的山丘沟谷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地带。主要以树木和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为食。

27 须浮鸥

2024年4月在昆明翠湖发现。须浮鸥是鸥科浮鸥属鸟类。体长25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浅色燕鸥。繁殖期额黑,胸腹灰色。非繁殖期额白,头顶具细纹,顶后及颈背黑色,下体白,翼、颈背、背及尾上覆羽灰色。幼鸟似成鸟但具褐色杂斑,与非繁殖期白翅浮鸥区别在头顶黑,腰灰色,无黑色颊纹。栖息于开阔平原湖泊、水库、河口、海岸和附近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大湖泊与河流附近的小水渠、水塘和农田上空。繁殖于欧洲南部等地。

28 靴隼雕

2025年2月在昆明海洪湿地发现。靴隼雕是鸟纲鹰科的中型鹰类。全长约40—53厘米,头、颈白色沾棕,纵贯以暗褐色轴纹,眉纹黑色。上体深褐色,翅下覆羽白色,尾灰褐色,先端色较浅,腿上覆羽有棕色杂斑,胸棕色,两翼及尾褐色深,嘴苍灰色,蜡膜和趾淡黄色,爪黑色。靴隼雕栖息于山地林缘,以鼠类和小鸟为食。常常在天空中往复盘旋,飞翔速度很快。5—6月份繁殖。分布于非洲、欧亚大陆的西南部、印度西北部及中国北部。

29 渔鸥

2024年12月24日在昆明草海发现。渔鸥体长68厘米,是形体较大的背灰色鸥。头黑而嘴近黄,上下眼睑白色,看似巨型的红嘴鸥,但嘴厚重且色彩有异。体型与银鸥相同或略大。冬羽头白,眼周具暗斑,头顶有深色纵纹,嘴上红色大部分消失。常见于大型湖泊。繁殖地从黑海至蒙古、中国,越冬在地中海东部、红海至缅甸沿海及泰国西部。

30 中杜鹃

2024年10月在呈贡江尾村发现。中杜鹃体长26厘米,腹部及两胁多具宽的横斑。雄鸟及灰色雌鸟胸及上体灰色,尾纯黑灰色而无斑,下体皮黄色具黑色横斑。与大杜鹃及四声杜鹃区别在于胸部横斑较粗较宽。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等茂密的森林中,偶尔也出现于山麓平原人工林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多站在高大而茂密的树上不断鸣叫。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食鳞翅耳幼虫和鞘翅目昆虫。分布于西伯利亚至堪察加半岛等地。(开屏新闻 记者左学佳 文 通讯员王智斌 摄

编辑:李双双    责任编辑:刘雄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