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华区居民步行10分钟拎回新鲜食材,到盘龙区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健身服务;从西山区智慧小程序一键办理便民事务,到官渡区“三块三”伙食团14年不涨价……作为全国第二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昆明自2022年启动建设以来,以居民需求为核心,以15分钟步行半径为标尺,通过“试点先行、全市推广”“政企联动、多元参与”,已打造67个试点社区,带动就业27.9万人,居民综合满意度达93%,让“家门口的幸福”从政策蓝图变为百姓可触可感的日常。
顶层设计
锚定“两年试点、三年推广”
构建五级联动体系
昆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始于清晰的顶层规划。2022年3月,昆明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昆明市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以“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功能完善、提升层次”为原则,构建“设施完备、功能完善、业态合理、智慧快捷、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提出“两年试点、三年推广”的总体安排——先从30个优秀社区中遴选10个打造示范体系,再用3年时间向全市有条件的社区复制推广。
市商务局作为牵头单位,打造“KM15′”品牌体系活动,通过“一点多用”“一店多能”的实践,聚焦“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支持试点社区加快商业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及品质提升类业态打造,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
未来,昆明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从最初满足“买菜、吃饭、办事”等基础需求,逐步向“品质消费、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等多元需求升级,让便民生活圈成为服务民生、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
区县实践
各展所长绘特色
便民服务“圈”出幸福感
在顶层设计指引下,昆明各区县结合区域特点,走出差异化建设路径,从“补齐短板”到“打造亮点”,让每个便民生活圈都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
五华区以“需求导向”破题,将居民“零散诉求”转化为“精准服务”。龙翔街道西站社区先通过入户走访、居民议事会梳理“痛点清单”——“有林无园”“缺乏休闲空间”“老年活动少”,再对照清单“按需配菜”:将银杏林改造成集休憩、健身、社交于一体的口袋公园,定期组织健康讲座、体质监测、养生操教学,甚至推出商圈优惠券和金融支持政策,让“凑合建”变成“精准建”。
红云街道银河社区则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模式,依托“兼职委员制”建立党建联建体系,组建“红管家”“退休干部”“党员志愿者”3支议事队伍,吸纳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如今,和谐广场每周四有律所开展法律志愿服务,骨科、口腔等医院定期义诊,教育机构周六推出亲子公益课,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以前社区搞建设,我们只能看着,现在大家一起出主意,生活圈越来越合心意。”银河社区居民白阿姨说。
盘龙区聚焦“老幼需求”与“人才服务”,让便民生活圈既有“便利度”,又有“文化味”。联盟街道小坝社区以“家”文化为核心,打造七大主题空间:“蜂享驿站”为快递小哥提供热水充电,“童萌亲子园”供全职妈妈带娃,“健康小屋”由社区医生坐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入轻健身、虎杖热疗、助浴陪诊等服务,覆盖4万居民的1251个商业网点,让“基本保障类+品质提升类”业态双线并行。
为让服务更精准,小坝社区搭建“中国式幸福平安社区”智能系统,居民打开“云闪付”就能找到附近服务;设立“小坝邻里基金”,将“一刻钟便民生活节”10%利润存入基金,已帮助解决11个民生问题,用于小区改造、困难群体帮扶。
鼓楼街道桃源社区则走出“文化融合”新路,依托“旅居人才驿站”,让台湾手工艺人林淑丽的巧丽坊工作室入驻社区,教授居民编织中国结、扎染;茶文化推广者陈宥霖定期举办“宥霖说茶”沙龙,让茶艺走向市井街坊。社区还将院巷改造成“惠民集市”,销售云南地理标志产品,菌菇、咖啡、优质粮油直接走进居民厨房。
西山区以“智慧化”与“商居融合”为抓手,让便民生活圈“更便捷、更贴心”。广福小区社区老龄化率达20%,社区布局3个助餐点,组织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集生活照料、健康监测、康复护理于一体,还是老年人的“欢乐园”——打牌下棋、练书法、打乒乓球,动静皆宜。针对“一小”群体,社区链接公交公司与幼儿园,接送学龄前儿童托管,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红星社区则破解“商居分离”难题,该社区涵盖4个小区、1100户市场主体,居民9000余人、商家从业人员6300余人。社区打造星连心“五共享”品牌,以“组织、情感、治理、活动、阵地”五互链为纽带,搭建红星商业联盟平台:先收集居民诉求,再匹配商家服务,比如家长送孩子去培训机构时,社区联合商家发餐饮、美容优惠券,既解决家长“等待焦虑”,又为商家引流,实现“双赢”。
官渡区金马街道东华路社区用“自给自足、共建共享”的生意经,让便民服务长久运转。2011年,社区成立“三块三”伙食团,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每餐3.3元的就餐服务,14年不涨价,秘诀在于“环环相扣的良性循环”。
社区利用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将流动蔬菜摊点“引摊入市”,整合为自治组织“家门口福利社”,不收取任何管理费,仅要求摊点向“三块三”伙食团无偿或低价提供新鲜食材,缓解原材料涨价压力。如今,“家门口福利社”从米面粮油到蔬菜瓜果一应俱全。
品牌引领
“KM15'”激活全局
绘就“圈圈融合”新图景
从区县实践到全市推广,昆明以“KM15′”品牌为引领,通过“小集市”撬动“大民生”,“一店多能”拓展服务边界,让便民生活圈从“单点建设”走向“圈圈融合”。
在昆明街头巷尾,KM15′“香”街子集市已成为一张亮丽名片。每周五,五华区学府社区的集市上,90余个摊位汇聚新鲜蔬果、肉禽蛋品、特色小吃。集市还设有反诈宣传、免费义诊、困难群体帮扶等公益摊位,将社区关怀直接送到居民心坎上。
自4月30日瑞鼎城悦容匯首站开集以来,“香”街子已走进西山区金地兰亭广场、盘龙区871文化创意工场、安宁市东湖外滩不夜城等地,不仅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更拉动社区消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企业的积极响应为这项惠民工程注入强大动力。例如,贝壳找房昆明站充分利用其遍布全市的700余家线下门店资源,设立“KM15′社区生活服务站”,通过“免费打气、临时休息、免费饮水、免费如厕、免费上网、应急充电、应急电话、雨具借用、便民信息栏”等9项增值服务,实现“一店多能”,有效增强门店与社区的互动,满足居民的需求,极大提升生活便捷度。
此外,市商务局还推动智慧赋能,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通过“一部手机逛商圈”平台建设数字孪生动态地图,上线商户4500余户,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提升便民生活圈智慧化水平。针对居民需求,市商务局指导各试点社区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进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节等系列活动,提供健康咨询、义诊、儿童托管、就业指导等贴心服务,真正将便民生活圈打造为“家周边”的幸福圈。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昆明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扩内需促消费、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等工作,持续提升便民生活圈的智慧化、品质化水平,通过“圈圈融合”打造城市便民服务“升级版”,让春城的“一刻钟”半径,始终圈定民生温度,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昆明日报 记者雷晴 刘会芳 胡耀元 邓磊 许朴琼 缪亚平)
短评
幸福在家门口触手可及
当五华区居民10分钟拎回沾着晨露的果蔬,盘龙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轻健身服务,西山区居民用小程序一键办妥家政预约——昆明以“一刻钟”为半径勾勒的便民生活圈,正将“家门口的幸福”从政策文本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实景,成为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生动注脚。
这场民生工程的破题之关键,在于始终以“人的需求”为核心锚点。从市政府“两年试点、三年推广”的顶层设计,到各区县“缺什么补什么”的精准施策,昆明没有搞“一刀切”的标准化建设,而是让每个生活圈都带着“在地温度”:五华区用“痛点清单”对接居民诉求,把银杏林改造成口袋公园;官渡区靠“三块三伙食团+家门口福利社”的良性循环,让惠民服务持续14年不褪色;盘龙区则将旅居人才文化融入市井生活,让扎染、茶艺成为社区日常。这种“因地制宜、因需施策”的建设逻辑,让便民生活圈不仅是商业网点的叠加,更成为承载居民情感与需求的“生活共同体”。
政企联动与多元参与,更让这场民生实践有了可持续的活力。“KM15′”品牌下,贝壳找房的门店变身为社区服务站,建行的智慧平台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米”,市集里的公益摊位传递着城市温情。当政府的规划引导、企业的资源投入、居民的主动参与形成合力,“一刻钟”便不再只是物理距离的丈量,更成为社会治理资源高效整合的标尺。
从满足“柴米油盐”的基础需求,到拓展“文体康养”的品质追求,昆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进阶,恰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升级。它证明,衡量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不仅要看摩天大楼的高度,更要看家门口菜市场的温度、社区医院的便捷度、老年食堂的烟火气。未来,随着“圈圈融合”的深化,这份“15分钟的幸福”必将成为春城最鲜明的民生底色。(昆明日报 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