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在云上开,云从脚下来。凤庆县勐佑镇中和村,这个昔日普通的小山村,近年来以“一朵荞花”为引子,借沪滇协作东风,探索“133”发展模式,将荒山打造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胜地。每逢花期,千亩荞麦花漫山遍野如雪铺展,与山间缭绕的云雾交织,形成“云上花海”独特景观,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振兴乡村的路子。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组织。中和村探索出以“一个引领促联结、三种方式抓增收、三项思维闯市场”为核心的“133”发展模式,打造望山见水、乡愁可寄的“云上花海—心灵氧吧”特色乡村旅游,助推了产业振兴。
一个引领,即党组织引领促联结。中和村党总支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领办合作社,创建乡村旅游公司,构建起“党组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运行体系,凝聚了发展合力。整合土地1689亩、吸纳256户农户,先后注入产业扶贫资金100.4万元、中山大学帮扶资金140万元、沪滇协作资金840万元,吸纳致富带头人入股资金380万元、个体入股资金58万元,参与景区建设、运营和维护,让资源、资本、人才、业态实现聚集。

三种方式抓增收。中和村聚焦“资源、就业、订单”三个关键,多维度、多元化谋划收益路径,拓宽村集体和农户增收渠道。一是要素入股变现金,村集体、农户以资金、土地等要素入股的方式建立股份合作经营关系。二是农民就业挣薪金,优先向本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户均劳务收入达8900元。三是订单合同创酬金,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荞籽认购协议书》,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4元的价格作为保底价收购,激发群众连片种植荞麦的积极性,确保农户长期稳定增收。

三项思维闯市场。统筹抓好成本与效益、资源与优势、卖点与需求三对关系,推动景区特色化、市场化发展,让乡村发展焕发智慧光彩。用创新思维就地取材、简约设计,将荒坡变网红打卡点,用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最好的效益;用文化思维挖掘传统荞麦耕食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有机结合,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用市场思维开发荞麦体验、特色民宿等旅游项目,带动花卉苗圃、茶叶、特色水果等畅销,使得“产品变商品”,实现卖空气、卖风景、卖产品多点盈利。

沪滇赋能,“云上花海”绽放共赢之花。沪滇协作资金的注入,为“云上花海”的腾飞插上了翅膀。840万元资金用于建设产业服务用房、旅游步道和产业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形成了稳定的“造血”机制。
凭借独特的魅力,“云上花海”迅速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它不仅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荣获“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还被命名为云南省首批“金牌旅游村”。成功的“花海”模式,还辐射带动了全镇乡村旅游的发展。周边的稻花鱼摸鱼、土陶制作体验、红色旅游等项目也日益红火,形成了一张区域旅游新名片。

“现在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位在中和村文旅公司工作的村民高兴地说。据悉,自运营以来,中和村累计接待游客已突破50万人次,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超过50万元的收入,并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就地务工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真正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的“双赢”。产业带动170户农户种荞麦500亩;产销对接助力合作社推介售卖农户的火腿等农特产品;256户农户年获地租分红80万元;提供20个稳定岗位,年务工收入96万元,季节性用工12000人次,发放劳务工资120万元,解决就业务工难题。
如今,漫步中和村,荞花烂漫,游客如织,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片“云上花海”不仅是生态美景,更是百姓的幸福家园,它向人们证明,只要路子找对,乡村的未来,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