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云县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米线产业既是承载本土饮食记忆的文化符号,更是撬动民生改善、激活地方经济的重要支点。从街头巷尾的早餐摊点到走向全国的连锁门店,从传统手工制作到规模化生产,云县米线正以“小产业”的姿态,释放出“大民生”的强劲动能。
历史传承筑基,政策赋能腾飞

(鸡肉米线)
云县米线产业的根基深植于历史土壤,“云县鸡肉米线”凭借独特风味,成为跨越云县、临沧市乃至云南省、全国的知名小吃,是当地人舌尖上的乡愁印记。近年来,云县将米线产业发展纳入战略布局,出台《云县加快推动米线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这份计划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到创新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方位为产业发展破题引路。如今,“吃一碗云县鸡肉米线”已成为本地群众日常饮食与省内外游客到云县打卡的首选,产业热度持续攀升。
截至2025年6月底,云县米线生产主体已形成“龙头引领、中小补充”的格局。全县2家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43家加工小作坊完成登记备案,合规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产业以清水米线为主导、干浆米线为补充,日均产销鲜干米线18-25吨,产品辐射凤庆、临沧等周边区域及县内市场,全年生产量9000吨,销售额突破5900万元。

(羊肉米线)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尤为突出。云县老农哥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建成袋装与方便盒装米线生产线各1条,预计年产能达6000吨,可提供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场景;临沧滇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专注干米线生产,年产能500吨,销售额超500万元。企业持续在品类创新与规模扩张上发力,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品牌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云县通过“非遗赋能+商标注册”双路径,让米线从“地方小吃”升级为“文化名片”。“云县鸡肉米线”成功入选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产业的“金字招牌”;3家企业先后注册“云县岩胖乌鸡米线”“忆碗线”“张一汤”“晓街尹氏鸡肉米线”等商标,形成鸡肉米线、肠旺米线、牛肉米线、凉米线等多元特色品牌矩阵。

(凉米线)
品牌影响力已突破地域限制,“云县鸡肉米线”门店在省内各州市及四川、贵州、湖南、广东、上海等地铺开,总数达数千家。其中,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尹庆美及其学徒开设的“云县尹氏鸡肉米线”分店达509家,“云县岩胖乌鸡米线”拥有3家直营店、176家加盟店,年销售额达8500万元,让“云县味道”走向全国餐桌。

(肠旺米线)
米线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支撑。云县聚焦“打好底子、做特帽子、打响牌子”,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在原料端,累计发展优质绿色水稻12.91万亩,年产4.8万吨(以香软米为主),2024年推广加工型水稻600亩。


在辅料端,2023年以来建成香葱(佐料)示范基地1000余亩;培育山地黑肉鸡养殖主体15个,年存栏360万羽、出栏872万羽以上,生猪、肉牛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为米线“帽子”(配料)提供稳定供给。全链条的完善不仅保障了产业可持续发展,更带动了水稻种植、畜禽养殖、物流运输等领域就业,让小米线成为群众增收、民生改善的“幸福线”。

(卤子米线)

(稀豆粉米线)
如今,云县米线产业正以蓬勃姿态,在保障民生、促进就业、带动消费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接下来,随着产业链持续升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这一“小产业”必将撬动更大的民生福祉,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张建萍 沈仕春 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