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花走向标准化种植与全产业链开发。

红花浑身都是宝。记者张怡摄

科研人员培育了系列红花新品种。

农户采收红花。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红花种子。记者张怡摄

红花籽油。记者张怡摄

红花在化妆品领域打开了市场。
每年中秋节后至11月初,正是大理、丽江等地种植红花的好时节。近年来,依托“科研+政府+企业+种植大户”合作模式,红花这一云南道地中药材品种受到关注,走向标准化种植与全产业链开发,在医药、化妆品等领域打开了市场,高原特色花成功变身富民产业花。
红花具有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之效,在云南主要种植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干热河谷区。数据显示,云南红花原料在中药配方颗粒的使用中占全国使用量的45%,提取红花色素占全国的70%,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特色经济作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胡学礼介绍,尽管有地域、气候等优势,但红花产业曾长期面临发展瓶颈。农户以自种自销为主,缺乏规划布局;弥渡红花等本地老品种存在带刺采摘难度大、果球小等问题。加上种植过程不考虑土壤条件、水肥控制等科学种植要素,导致红花产量和品质不稳定。
为了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让本地中药材特色品种红花规模化发展,40多年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组建了创新团队,从种质创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着手,规范红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种植端,指导农户运用轻简化种植、间套种、轮作等绿色提质增效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助力产业绿色转型。在资源端,团队累计收集保存52个国家的5371份红花种质资源,规模居全国首位,极大丰富了我国的红花基因库。在选育端,育成红花新品种18个,育成品种数量全国第一。近3年,团队选育的优良品种在全省推广约70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23.6亿元,新增产值4.2亿元。
“红花浑身都是宝。”胡学礼表示,红花花瓣既是传统中药材,也是中药配方颗粒、注射液等的核心原料,可与其他药材搭配制成片剂、胶囊等产品。红花黄色素可用作天然食品添加剂;红花红色素是优质化妆品原料。此外,红花籽可榨油,秸秆可作为饲料,实现全株资源利用。
在科研院所开展创新的同时,企业也在推进产业发展。今年9月,云南白药集团旗下专业护肤品牌采之汲在红花产地大理举办了“南诏花影”红花口红首发活动。近年来,科研单位、企业和种植大户共建标准化种植基地,实现“统一种植规划、统一采收标准”的规范化管理。在采收环节,设立多个产地收购点与快检小站,做到“即采即检、合格即付”。鲜花入仓后,经微波带式干燥与气膜快装冷藏技术处理,实现“花不落地、即进冷库”,助力红花实现从标准化种植到品牌化销售的价值跃升。
在科研机构、政府、企业多方努力下,云南红花种植面积从2019年的16.61万亩发展到2024年的35.88万亩,2024年云南将红花作为全省“十大健康资源”品牌打造。如今,云南红花已成为冬季特色农业开发的亮点,亩均产值约4000元。胡学礼表示,未来,团队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根据企业需求重点培育专用型品种,研发抗根腐病、抗蚜虫等抗性品种,以及适合机械收获的品种,推进红花全产业链升级。(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