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来自全国十余省市的三十余项非遗精品项目将齐聚春城,在昆明海埂会堂集中亮相。作为“新艺中国”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非遗中国行”主题服务考察(云南)的重要单元活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与云南甲马版画相遇,苏绣湘绣滇派内画邂逅,跨地域、跨门类的文化盛宴让中华非遗的多元魅力在春城绽放。这场可观赏、可互动、可体验的盛会,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更是昆明以文化为桥、激活城市软实力的鲜活注脚。
非遗跨省对话,搭建文化互鉴的桥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互鉴,本次非遗展打破地域界限,让全国十余省市的文化瑰宝齐聚昆明。被誉为“年画之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与云南甲马版画的技艺碰撞,展现了木刻艺术在不同地域的独特发展;苏绣、湘绣、汉绣三大名绣联袂亮相,针尖上的美学差异与共通神韵,勾勒出中华刺绣文化的丰富谱系;唐三彩的唐风古韵与平遥推光漆器的温润光泽,让观众在时空交错中感受非遗的历史厚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展示模式既让各地非遗走出地域局限,也让昆明成为文化交流的枢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鲜明特质。
云南非遗亮剑,彰显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本次展会的“东道主”,云南非遗以丰富的品类和精湛的技艺,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文化答卷。孙鸿雁的滇派内画精妙入微,七彩彝绣的针脚里藏着民族智慧,建水紫陶的“刻坯填泥”尽显匠心,永子围棋的玉质流光承载千年文脉。从乌铜走银的金属光泽到火草纺织的自然肌理,从哈尼族服饰的图腾密码到藏银藏碗的民族风情,云南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地域文化、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这场展会为本土非遗提供了展示舞台,让更多人领略云南文化沃土的深厚底蕴,也为“文化昆明”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创新表达赋能,激活非遗传承的时代活力。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与时俱进中焕发新生。本次展会设置的创新展区,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实现深度融合:“村播小院”以直播技术拓宽非遗传播边界,OPPO 影像大展用科技镜头定格传承故事,保山中咖的技艺创新让云咖文化走进日常,宣威火腿与云腿月饼则让非遗成为“可品尝的文化记忆”。“非遗+科技”“非遗 +消费”的创新模式既保留了非遗的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又赋予其符合当代审美的表达形式,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景,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了解、参与传承,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文化兴则城市兴,文脉盛则城市盛。昆明此次举办的非遗主题展,不仅为市民带来了一场高品质的文化盛宴,更彰显了城市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担当。从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到本土非遗的自信展示,从传统技艺的坚守到创新形式的探索,这场展会让非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串联地域与民族的文化纽带。期待昆明以此次展会为契机,持续搭建非遗传承与交流的平台,让更多传统文化瑰宝在春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精神力量。(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陈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