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洒满宣威先施医院重症监护室(ICU)。 11月20日清晨,39岁的李先生(化名)已能在晨光中轻声与医护人员交流,并在护士的搀扶下,缓缓下床行走。再过几天,他就可以出院了。
谁曾想到,就在十多天前的一个雨夜,他因一场严重车祸生命垂危。如今他的康复,被家属和病友视作生命的奇迹。而这奇迹的背后,是宣威先施医院医护团队全力以赴的勇气、精湛的医术与温暖的守护。
雨夜疾驰,与死神抢时间
2025年11月3日21时许,宣威气温骤降,细雨纷飞。宣威先施医院急诊120接到急救电话:一名男子在交通事故中重伤,意识不清,生命危在旦夕。

急救团队火速出发。现场情况比预想的更为严峻:患者倒在湿冷的路面上,意识丧失,头面部及双手多处开放性伤口,雨水与泥沙交织。初步检查显示,患者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四肢呈强直状态——这一切都指向极严重的颅脑损伤。
生死时速,不容犹豫!急救团队迅速完成初步包扎和固定,将患者快速抬上救护车,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稳定生命体征。在呼啸返院的途中,车组人员已提前通知医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即将抵达,请手术室及各临床科室做好抢救准备!”
多学科联手,筑牢生命防线
救护车直接驶入医院急救平台。绿色通道早已开启,宣威先施医院院长、外科专家李景铧带领的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创伤骨科、胸外科、手术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严阵以待。快速完成必要检查,“必须立即抢救!”李院长的指令掷地有声。一场与死神的较量就此展开: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紧急进行气管插管,确保呼吸道通畅,持续呼吸机支持,维持生命体征,紧急手术……一项项精准操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抢救结束后,李院长回忆当时情景,语气依然凝重:“患者到院时已意识丧失、瞳孔散大,经过积极对症处理,我们稳住了他的生命。病人,救下来了。”
ICU昼夜坚守,点亮希望之光
随后,患者被转入ICU,这里成为他生命能否转折的关键战场。李景铧院长指出,此类患者术后监护的容错率极低:“我们安排了经验丰富的特护团队24小时专人监护,密切监测心率、血压、血氧等每一个细微变化。”

监护仪的每一次报警都牵动着团队的心。上级医师每次查房都详细询问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护理人员耐心进行肺部护理,轻柔地为他翻身、拍背、活动关节,预防感染、褥疮和深静脉血栓。

坚守终见曙光。伤后第七天,护士在例行呼唤时,发现患者恢复自主睁眼,能遵嘱活动!这一信号,如同黑夜中的第一缕曙光,让整个团队振奋不已。随后,他的意识水平逐渐改善。
面对这样的恢复进展,ICU团队深感欣慰,这是医院团队协作的又一次成功。

“说实话,患者刚送来时情况非常不乐观。脑干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危急、最严重的损伤之一,死亡率极高。”李院长坦言,“我们能成功,靠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救治链条的无缝衔接。”
“从急诊的快速识别,到转运途中的信息传递;从麻醉团队为手术保驾护航,到ICU团队的精细化管理,以及早期康复的及时介入……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延迟,都可能前功尽弃。这个病例,是宣威先施医院多学科协作(MDT)救治模式的典型成功案例。”他介绍。
生命重燃,坚韧与专业共创奇迹
谈及患者的未来,李院长表示,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个漫长过程,但目前的状况非常好。“看到他能够重新与人交流,活动肢体,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再次证明,对危重症患者,只要我们永不放弃,希望就永远存在。”

目前,患者已从ICU转入普通病房,正在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不久即将出院。他从昏迷不醒到神志清楚,从四肢僵硬到能在搀扶下站立,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坚定。正是他对生命的不放弃,与医护人员对生命的全力守护,共同创造了这场生的奇迹。
这个从雨夜开始的生命故事,不仅是一次医学上的成功救治,更是一曲由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共同谱写的生命赞歌。在宣威先施医院,每一个生命都被全力以赴地对待,正是这份对生命的敬佑与坚守,才能一次次点亮希望之光,创造生命的奇迹。(资料来源:宣威先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