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法治光辉照边疆”主题采访团走进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大革假村,这个拥有168户660人的壮族村寨,不仅以清朝光绪年间“一门三进士”的佳话闻名,更在新时代以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描绘出一幅乡村善治的生动图景,将法治精神融入血脉,让法治光辉照亮边疆民族地区的每个角落。
古韵新风交融,法治文化植根沃土
走进大革假村,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法治气息扑面而来。刻有“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巨石静卧于大榕树下,与悬挂着遵纪守法警句的“勤学亭”“聚贤亭”相映成趣。村民们扫一扫“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二维码,便能随时随地学习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
据介绍,自2023年云南省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广南县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出了“码上普法”,大大改善了线下普法宣传活动覆盖面有限的局限,把当地的法治文艺节目、以案释法小案例、村民常用法律法规收纳在一起,扫码即可观看,动动指尖就学法,普法的新方式既满足了群众需求,又顺应了时代发展。
“我们村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这为法治文化的培育提供了天然沃土。”广南县莲城镇小广南社区副主任陆宗圭介绍,大革假村巧妙地将“进士故里,书香革假”的德治传统与法治建设相结合,把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并通过打造进士第、槐堂巷等文化地标,让法治精神在厚重的历史文脉中生根发芽。这种文化与法治的深度融合,使得法治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成为村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有效助推了民族团结进步与乡风文明建设。
“法律明白人”当家,基层治理精准有效
在基层治理中,大革假村打好“乡音牌、亲情牌、文化牌”,组建了一支独特的村级普法宣传队。队伍中,既有由老党员、乡贤能人组成的“四会”成员,也有本村的网格员和国家公职人员,他们被共同培养成“法律明白人”,成为活跃在村组一线的普法尖兵和纠纷调解能手。
“法律明白人”们用壮语乡音,结合身边案例,向邻里讲解《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知识,效果显著。他们积极配合“三官一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专业力量,构建起“专业普法+乡土解读”的普法网络,实现了普法宣传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通过他们的努力,村里的矛盾纠纷能第一时间被发现和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为弥补传统治理和宣传手段的不足,大革假村根据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在公共区域安装监控17个,音柱4个,进村路口、重点公共区域实现了人脸识别、车牌识别、喊话功能、视频回访等多能合一,用科技的手段增强了群众安全感,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丰富宣传形式内容,利用微信、QQ、抖音平台转发身边案例,通过入户宣传、广播普法、法治村长和文艺普法等方式,强化法律法规的宣传。
法治与德治相融,打造“法进乡村”样板
在大革假村,每家每户的墙面上,都有一个革假村LOGO,整个图案是以革假村的革的第一个字母“G”抽象变形演化成飞翔的凤凰形象,其中涵盖了革假村特有的元素,进士第、大榕树、山水,全村少数民族团结成一个圆,以革假为中心,托起美丽新农村。陆宗圭介绍,该LOGO和“书香革假”商标均已注册,体现了大革假村将法治与德治相融,提升村民现代品牌认知和公共IP权益的新方式。
其中“书香革假”的文化不断名播远扬,吸引国内外学生到村内开展研学活动,每年接待的研学游客超过1.5万人,研学课程都会普及法律知识。课程围绕防范网络诈骗、保护个人信息等内容,通过漫画、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网络世界的风险与应对之策。寓教于乐的普法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早早播下了法治的种子,为他们安全、健康地拥抱数字时代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大革假村正以其独特的“五治融合”模式,书写着新时代“法进乡村”的精彩答卷。古老的进士村,在法治光辉的照耀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革假经验”。(昆明信息港 记者俞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