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凉山彝族老人被围拍 猎奇也要有个度
昆明信息港    11-27 17:24:04

近日,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其在5633次列车上看到令人不适的一幕:一群游客掏出相机“围堵”一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老人拍摄,即使被拍摄者明显表现出不适和不愿意,他们依然在拍摄。随后,网友在网上发帖呼吁停止以“记录”为名的伤害。(潇湘晨报)

封闭的列车车厢本应是相对私密的个人空间,但部分游客却不顾他人感受,将车厢异化为“文化展台”,将彝族老人简化为“文化符号”,肆意按下快门,拍下一张张活生生的“文化素材”。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老人的隐私权,还暴露出游客的文化优越感。同时,游客表现出来的狂热也并非是出于喜爱和尊重,而是将彝族元素作为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简单完成拍摄后能吸引到部分人的目光即可。

围拍行为背后也能看出游客缺乏同理心。彝族老人在被围拍时已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感,甚至用少数民族语言出声拒绝,以及用手遮面表示拒绝拍摄,但这些游客仍仗着语言不通、拒绝不够强硬,就继续将手中的长枪短炮对准老人,换位思考一下,若这些游客自己被人如此围观,自己会是何种想法?欣然接受吗?恐怕也不见得吧。

围拍行为虽然已经结束,但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并未因此消弭。在列车狭窄空间里,被镜头包围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不被尊重的屈辱感,短期内可能继续对老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被围拍的视频和照片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大众的围观讨论则可能对老人造成二次伤害。长此以往,曾经喜爱传统文化的老一辈们也可能因害怕被围观而拒绝传承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在流量至上的背景下,镜头入侵普通人生活圈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大学生宿舍沦为直播秀场,普通学生的隐私空间被挤占;草根网红一夜爆火后私生活遭到自媒体窥视、刺探。此时,我们难免会发问:拍摄、直播的边界在哪里?如何让这些人不越界呢?

破解这种困局需要多方协同。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制定文明拍摄公约,帮助视频创作者、摄影爱好者理清文明拍摄的边界线,推动摄影活动、视频拍摄活动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为扩大文明拍摄公约的影响力,还可以在公共宣传栏、短视频平台对公约内容进行推广。其次,社交平台可以加强对侵入式拍摄、直播等行为的审核力度,对相关视频减少推流或不予审核通过,也可以抑制自媒体侵入式拍摄的热情。此外,平台还可以通过真实案例展示不当拍摄的伤害,提升游客的共情能力,从根源上杜绝无礼围拍行为。

当镜头不再成为猎奇的武器,而是成为传递美与和谐的载体,网络空间才能从“流量竞技场”回归“情感栖息地”。(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刘占攀)

编辑:钱嘉榀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