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生长了8年的996棵树杜英树(一说是杜阴树,孰是孰非还望专家指正之),因为不适应昆明的气候条件,长势一直不好,而不得不采取挪窝的办法而新换上老叶榕树。(见昆明信息港2009-06-23 20:55:59)读过这条新闻,难免引起诸多的联想……
联想一:有道是“人挪活、树挪死。”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挪活的道理没得说,而树挪活的讲法就值得打问号了。几年前昆明不是出现过万棵大树进城的壮举吗?如今几年过去了,那些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不管怎么说,这些进城的大树还是为昆明的绿化作出了贡献。然而,今天笔者联想到的却是:不管你对昆明的绿化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大树进城的方法毕竟不妥。其道理非常简单,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绿化种树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不仅要有长期的规划,更需要持之以恒甚至是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急于求成,立竿见影,今天种下去巴不得明天就成为参天大树的想法显然是不行的。然而,大树进城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上万棵的大树进城,必定要有上万棵大树的来源。在有限的森林覆盖率里面,要寻找上万棵大树,当然只有找有大树的地方去挪。花国家大把大把的票子挪进春城,昆明的绿化率倒是增长了,但原来长着这些大树的地方却减少了。从根子上说,这是一种掠夺,是一种以牺牲异地的绿化为代价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更何况不管你的挪树技术有多高,总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挪活吧,那些被挪死的大树就是最大的冤魂!如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了城市的发展,却把乡下生长多年的大树挪进了城,能说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吗?显然不是。
联想二:这996棵杜英树种了8年之后,却被判定为不适应昆明的气候条件,长势一直不好,而不得不采取挪窝的手段来补救?为什么要等到现在才发觉不适应昆明的气候?计算过996棵树从购树种到挖坑种下,到八年的维护究竟花了多少纳税人的钱吗?当年拍板的时候是怎样的?难道今天挪挪窝就算了事吗?这一连串的问号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应当研究一下怎样追究和问责8年前的有关人士,纳税人的钱岂能白花?
联想三:春城昆明的绿化欠账过多,造成绿色春城不能名符其实。好不容易种下去8年之久的树不得不挪窝说明了什么?显然是春城昆明的绿化工作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通过这件事,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才是,赶快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适合昆明气候水土特点的绿化的长远发展规划。已经欠账太多的春城昆明不能再折腾了!(箫寒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