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票专区 正文
宿峰和
    09-30 03:04:17

宿峰和照片

宿峰和,男,1960年9月24日出生,籍贯山东,1978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78年-2004年11月在西双版纳监狱工作,担任监狱医院副院长。2004年11月调至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现为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主治医师。41年来,他从警从医,作为警察他长期战斗在我市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第一线,扎根基层、无怨无悔,拼搏进取、敬业奉献;作为医生他始终以仁慈之心,树德行善、救死扶伤,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40年来,经他手挽救的生命不计其数,成为强戒医疗战线上的尖兵,得到了所党委和广大警察职工的肯定和赞扬,描绘了强制隔离戒毒改革发展历史中温暖的篇章,充分展示了一名老警察的善良、执着和奉献。

一、苦学不辍,知行结合,用勤奋铸就过硬本领

宿峰和同志于1978年高中毕业,毅然来到当时的云南省普文农场医院工作。从来没有医学背景的他苦学不辍,自我高要求,不断提升医疗水平。他说“医生,是最美的职业,也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事业。” 1979年他主动申请到解放军第六十二医院放射科进修一年。1983年他又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进修一年。2002年已经42岁的他主动要求提升自我医疗水平,又到思茅地区医院心内科实习一年。进修期间,他不怕苦,不怕累,虚心向指导医生求教,白天协助指导医生开展诊疗工作,晚上还要一本本的翻阅病例,对比研究治疗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基本掌握了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治要点,甚至能够和专家组成员一起会诊疑难病例,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了进修任务。回到单位以后,他主动将所学医疗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于医院的日常工作之中,并积极做好年轻医生的传帮带工作。带教中不藏私,将自己所学所会悉心传授,让年轻医生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宿峰和同志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高强度的学习钻研当中,医学教材每本都是大部头,他一页页、一本本的读懂读透。雨打芭蕉、晚灯医书、笔耕不辍,这样的夜晚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与其说是墨香和诗意,不如说是苦苦求索。天道酬勤,刻苦学习的回报也是丰厚的,1981年他取得了临床医学专业技术初级资格,1994年7月他取得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中级职称。1999年他又参加了全国统一成人高考,就读于云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并取得了大学专科学历。

在不断提升医疗水平的同时,宿峰和同志还在思想上不断要求自己,1987年5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0年至2004年他担任了版纳监狱医院党支部书记。来到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后,虽然没有了党内职务,但他依然时时刻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二、耐心细致,任劳任怨,用善良救赎迷失灵魂

监管场所就像一个围城,都说监管场所的民警要耐得住孤独、守得住寂寞,可宿峰和同志在这座围城里一呆就是41年。这41年里,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管是对待民警同事还是对待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他的身影总会适时出现,他将热情、善良、细心、负责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更是因为他的耐心细致、任劳任怨,拯救了众多悬崖边上的生命。

这天和往常一样,宿峰和在摄片室忙碌地为强戒人员继续X线检查,三大队一名强戒人员突发疾病,情况危急!接到抢救任务后,他火速赶到大队管理现场,组织施救。当时病犯病情危急,意识不清,频繁抽搐,血压升高到80/110mmHg,随时会因严重缺血缺氧性脑病而导致死亡。在值班医生已开通静脉通道、吸氧抢救的基础上,他使用药物控制病情,同时实施脑细胞保护措施,尽可能减轻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了让病患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他顾不得吃饭,积极进行协调,亲自将病人护送到了昆明市区里的上级医院救治。在送诊过程中,他密切观察病情进展,随时向值班领导汇报病患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抢救流程。到达外诊医院后,他忙前忙后处理各种住院手续,亲自护送病患进入CT室进行头颅CT扫描。深夜1点,这名强戒人员的病情终于平稳下来,意识转清,不再抽搐,血压正常,脱离了生命危险。当他和同事们步出医院的大门时,已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此时,无需太多言语,彼此对望一眼,心里就已知道:只要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类似的突发情况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从家里匆忙出来,又有多少个凌晨披星戴月而归。

2004年宿峰和同志从西双版纳监狱调至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在西双版纳监狱工作时,宿峰和担任监狱医院副院长,调至昆明后,他成为了一名普通干警。虽然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依然保持一贯的工作作风,对事热情,对人和蔼,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现在的他已经在监管场所工作了41年,这41年里,宿峰和同志养成了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习惯,在他的时间表上,似乎永远也没有下班和节假日,除了吃饭和睡觉,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在岗位上看到他的身影,他不是在X线摄片室,就是在生产车间巡诊,或者就是埋头学习,少有的休息时间,他也是查看每个强戒人员X线档案资料,他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下班的,已经记不得他有多少次在睡梦中被紧急呼叫赶赴急救现场,更记不得他有多少次放弃休息时间参与场所医疗保障。

三、一心为公,舍小顾大,用奉献彰显热血忠诚

跟对戒毒人员无微不至的关爱比起来,宿峰和同志的家人却没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宿峰和同志和他的爱人都在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他们彼此包容理解。2003年,他的女儿高三了,正是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年,可就是这年,非典爆发了,强戒所和监狱由于人员密集聚居,病患较多,病情复杂,成为了非典防治的重点。他和爱人为了排查好病患情况,坚持在岗巡诊,经常很长时间不能回家,就连女儿高考都没能在女儿身边。很多时候为了抢救转送外诊病人,回到家已是夜深人静,看着女儿已经在一边静静地睡着,她只能怜爱地用手扶一扶女儿的额头,拉一拉被角,这时,一边是酣甜的微笑,一边是湿润的眼眸……

2010年宿峰和的父亲去世了,他父亲一直生活在老家山东,每次接到父亲的电话,他总说,“最近太忙了,再等等,再等等我就可以请探亲假回去孝敬您一个月了。”可他为了强戒人员等来等去,最终等来的却是父亲病终的噩耗;他为了强戒人员忙来忙去,却最终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当他终于请了探亲假,踏上多年未回的山东土地时,心里五味杂陈。而那时正是昆明市强制隔离工作职能移交的攻坚阶段,上千名强戒人员从安宁长坡的戒毒所转至我所,面对着上千名强戒人员的医疗体检工作,宿峰和知道,他的X线检查是重点中的重点,不能有半点马虎,于是,他在山东老家只呆了三天,处理完了父亲的后事,他就匆匆赶回了昆明。

有人问他到底是图个啥?他说:“我也有血有肉,也想多点儿女情长,可是干咱们这一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戒毒人员的安全和场所的稳定重于泰山,得罪了老婆孩子,说点好话哄哄就好了,场所出事了,我心难安”。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心里,使命高于生命。因长期不规律工作他积劳成疾,2006年他查出了左肾肾外囊肿,妻子多次提醒让他去治疗,他都因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推脱着。2007年,宿峰和同志因病情加重出现了肾衰的症状,作为医生的他这次终于向病魔屈服了,住进了医院。经医生诊断,需要切除左肾。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肾脏的重要性,切除一个之后就只有一个肾脏在超负荷工作了,医生反复叮嘱,术后一定要休息好,对于当时已年近50的他,更是要注意好休息和康复。原以为这次他可以好好养病了,可术后伤口才刚刚恢复,本应还在病床上休养的他经受不住难得的清闲,硬是办了出院,提前回到了工作岗位。术后,他从来不对单位和其他人提及自己的身体特殊状况,脏活累活抢着干,依然用他一贯的任劳任怨在工作上默默奉献着。

岁月无迹,青春有痕。宿峰和同志全身心扑在戒毒工作上,得到的,是那些诚挚的感谢、朴素的赞誉和由衷的祝福。由于工作业绩优秀,宿峰和同志九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五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被评为模范职工之友,2003年更是被评为了抗非典保稳定先进个人,2011年宿峰和同志得到了嘉奖一次。宿峰和让自己41年的芳华伴随着警帽上的国徽熠熠生辉;用他的真情奉献诠释着60后戒毒人民警察的峥嵘风采;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和戒毒事业的无限忠诚。这一切,使他无愧于头顶的国徽和身上的警服加白大褂,他担得起优秀二字。正如他所言:“任何生命都应该是赞歌而不是挽歌,能够把我自己投入到一个挽救生命的事业,我感到很幸运。我不奢望优秀,但作为一名强戒警察、一名医生,我经得起医德的叩问,无愧于那些期盼的目光。”

附:

姓 名

宿峰和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60.09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参加工作时间

1978.12

文化程度

大学


单位及职务

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主任科员

1978年-2004年11月在西双版纳监狱工作,担任监狱医院副院长。

2004年11月至今在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卫生所工作,现为卫生所主治医师。

1986年度优秀团员;1987年、1991年、1992年、1996年、1997年、1998年、2000年、2001年、2004年先进工作者

1997年、1998年、1999年优秀共产党员;

98年度先进工会工作者;

2001年、2003年模范职工之友;

2003年优秀党务工作者、抗非典保稳定先进个人;

2006-2007年优秀共产党员;

2010、2011、2017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2011年获得嘉奖;

2010-2012年优秀共产党员;

2012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编辑:彭飞    责任编辑:彭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