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红河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 ,经教育部批准,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成红河学院,是一所云南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实行“省州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是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秉持"超越、创造、和谐”的办学理念,践行“博远有鸣,开阔弘毅”的校训,倡导”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校风、“严谨至诚, 乐教善导”的教风和"慎思明辨,好学乐群”的学风,坚持“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确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
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开展相应的整改工作。2014 年学校获批为首批”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高校”; 2016年学校获批”国家发改委‘ 十三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项目”; 2017年被确定为首批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单位。作为我国西南部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红河学院正依托地缘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 倡议,以”国门大学”新理念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1 166亩,校舍建筑面积33.48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8.0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6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25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07.57万册,电子图书102.84万册;教职工941人,专任教师675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7人;有14个二级学院;招收来自全国25个省(市、 自治区)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学生,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425人,其中国际学生609人。
学校开设61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分布在文、史、法、理、工、农、经济、管理、教育、艺术10个学科门类,32个专业类,设置了6个专业群,5个面向GMS国家的东南亚语种本科专业,已经形成多科性的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和区位特点,开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凸显区域特色的专业。部分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初步显现。目前学校有云南省培育建设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云南省培育建设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云南省高校-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 1个,云南省- -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3个,校级立项(省级备案) -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3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1个,学校“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8个(含3个- -级学科和5个专业学位类别)。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4个,省级小语种重点专业2个,省级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1个,省级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地缘优势,主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特色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境外办学、合作办学、国际学习、汉语国际推广/华文教育、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2014年9月,学校与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学校与12个国家、80余所国外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越南、泰国、柬埔寨的合作高校建立了汉语中心;在越南太原大学开展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教学点,培养本科层次国际学生;自2007年以来,全校共有来自20多个专业的1216名学生参加过'1+3' 联合培养、国际课程学习、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境外实习等项目;努力发挥” 云南省高等学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优势,为培养应用型的国际人才创造条件。教育部先后批准学校设置越南语、泰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专业,形成了完整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语种专业群,为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奠定了专业基础。
学校密切结合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积极为地方培养合格人才。建校以来,已为地方输送4.6万多名毕业生,3万余名本科毕业生活跃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