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充满艰辛而不平凡的一年,当全球经济发展按下“暂停键”时,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却实现逆势增长——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218亿元,同比增长7.3%,“十三五”实现圆满收官,跑出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加速度”。
抗疫情、稳增长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园区和企业措手不及。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迅速行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精准施政,落实网格化包保,分区分级防控,取得了抗疫斗争重要成果。
同时,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及时出台“暖心十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组成工作队抽调190人上门服务,支持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经济实现逆势增长,呈现向上向好。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218亿元,同比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5.7%、17.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3亿元,增长3%。
抓改革、促创新
过去一年,园区紧紧围绕94项国改和47项省改试验任务,按照第一年完成60%的要求,逐项建档立卡、挂图限时作战,76项试验任务实施率100%,梳理报送26项可复制推广实践案例,其中“以国际法律服务综合体创新自贸试验区商事仲裁调解服务供给模式”和“多国多点、港港联动国际运贸一体化新模式”入选“最佳实践案例”上报商务部。
优结构、增效益
围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园区及时出台“1+3+N”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形成重点产业发展“一产一策”,高端制造、航空物流、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加快发展。
跨境电商、干细胞等新业态加速聚集,开通海关“9610”和“1210”特殊监管查验线,O2O新零售保税展示交易中心正式运行;宝能汽车制造、普洛斯环普产业园等进展顺利。新增规上企业56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
大招商、谋合作
面对压力和挑战,园区党政主要领导用主要精力抓招商,2020年外出精准招商27次、举办专题推介活动6次、考察近100家企业,签约项目113个、总投资565亿元,开工项目45个、总投资398亿元。设置3个省外招商联络点,聘请12名“招商大使”,设立招商平台15家;成立全省首家招商服务公司,开展企业化、专业化招商。
昆明片区还联合官渡区、昆明综保区、空港经济区,联动红河片区、德宏片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合作区、临沧边合区,开展协同创新;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建设澜湄职业教育基地;举办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论坛和峰会;引进内资170亿元,占全市的11.4%;实际利用外资2.3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32%、全市的36%;外贸进出口总额269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13倍。
强载体、美环境
2020年,园区完成新增建设用地报批2995.6亩,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7亿元,加快推进安石公路市政化改造工程等11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春漫大道、顺通大道等4条道路整治提升。石龙路经开区段建成通车。
新增绿地面积16.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6%。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违规建筑266.5万平米,违法用地整治取得成效。城市更新改造工作提速。倪家营、普照水质净化厂二期改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在全市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多次排名第一。空气优良率达98%以上。成功创建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优服务、增效能
园区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行政审批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建成“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全类型市场主体刻章政府买单”服务;工程建设改“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实施区域环评并将结果作为单个项目环评依据;成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双创)服务中心,设立外籍人员来昆工作服务窗口;组建昆明法院自贸区诉讼服务中心和分调裁审、多元解纷中心,成立市检察院派驻自贸区检察室;与10余个南亚东南亚国家法律机构建立争议解决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面向全国招聘1名管委会副主任、3名部门副职和29名博士、硕士专业人才;投资1.62亿元高起点建设人才公寓。在昆明市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红黑榜”中位列红榜榜首。
办实事、惠民生
2020年民生支出25.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着眼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名校融校”工作继续推进。全区中高考主要指标进入全市“第一梯队”。推进国家区域性肿瘤治疗中心建设,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合作办医取得积极进展。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以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成绩突出。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扎实开展。扬琴说唱《钢铁初心》获云南省群众文化艺术最高奖项“彩云奖”金奖。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搭建街道、社区及行业网格1615个。全力做好平安经开建设,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积极预防、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