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林员巡山 。 王翠梅
近年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狠抓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多元化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工作,切实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促进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平衡、健康发展,以扎实的举措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场春雨过后,青山越发翠绿,山间云雾缭绕,远处的高黎贡山山脉若隐若现。
刚荣获“全国最美生态护林员”的李玉花从北京领奖回来后就投入到巡山护林工作当中,巡护途中不时与队友分享到北京的感受,传达了各级领导对生态护林员的指示精神。
李玉花说,自2016年被聘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后,她和很多生态护林员积极响应国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的号召,在独龙江乡走出了不砍树也致富的“独龙族整族脱贫生态发展模式”。
“以前这一片山见不到一棵树,都是在种玉米。现在大家都选择在林下种重楼、黄精、茶叶等经济作物。我家也种了茶叶 8 亩、黄精 4亩、重楼4亩。”李玉花说,以前种玉米一年下来不够吃,现在种经济作物一亩每年能卖六七千元。
“十三五”期间,贡山县通过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选聘38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让群众在保护绿水青山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除了开展保护区的管护工作外,生态护林员还开展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巡查工作。清晨,迪政当村雄当村民小组生态护林员小队长李志忠正在召集队员,给队员们交代进入保护区要注意森林防火,谨防野兽攻击等注意事项。之后,这支护林小队踏上了巡护之路,行走在原始密林的小路上,印有“森林旅游防火为先”的宣传小旗子在山林间忽高忽低,格外显眼。
李志忠从小就跟随父辈们到山里挖野生重楼、白芨等中药材, “靠山吃山”曾是他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几年,随着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地实施,李志忠等一批村民变成了有固定收入的生态护林员,通过参加培训,对各类珍稀动植物辨别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绿色家园”的意识。
“山里的每棵树都是我们保护的对象。在我们的保护下,动物和植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了,村民外出干活还能经常见到很多保护动物在河边喝水。”李志忠说。
近年来,贡山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效,新物种新记录发现不断,这得益于贡山县始终高度重视与各科研机构、院校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县境内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动态及威胁生物多样性因素,特别是针对极小种群、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的监测和调查。初步建立贡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同时对自然保护区进行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进一步挖掘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掌握野生动物的分布状况,以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特点提出不同区域的保护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保护区长效管理体制,切实维护我县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安全,继续开展好保护区科普宣教、生物多样性研究、资源管护、生态旅游等工作,为建设绿色贡山作出新的贡献。”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分局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负责人说。
据了解,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贡山境内,特别是独龙江段海拔约2000米以上的山体上部,立体气候明显,集多种气候带、植被带于一谷,终年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为93%,动植物物种保存完好。仅种子植物就有200多种,其中光叶珙桐、贡山三尖杉、云南榧树、乔松、云南红豆杉等是保护区内特有物种。
哺乳动物106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有30种,如扭角羚、戴帽叶猴、白鹇等。保护区内生物资源区系复杂,具有新老种、孑遗种、特有种和珍稀种兼备的优势,汇集了我国动植物从南到北的科、属、种,被誉为“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库” “天然基因库” “活的博物馆”,独龙江也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同时也是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讯员 王翠梅 李子荣 施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