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通讯员郭武辉 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街,昆明有很多“乡街子”,最负盛名的要数四大乡街子。东边的关街、西郊的马街、 北边的龙头街、南边则是著名的小板桥街。随着2009年西边马街关闭,2011年北郊龙头街关闭,再加后来东边关街谢幕,如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也就只剩小板桥街子了。
小板桥街子始于1714年(康熙53年),由当时的昆明县正堂发文批准,至今已有307年的赶集历史,改革开放初期,被列为中国农村十大集市之一,多年以来都是昆明郊区较大的一个综合产品贸易集市,商品种类之多,人流量之大,是周边所有集市无法比拟的。小板桥“街子”由于历史悠久、商品种类齐全,人气一直都非常旺,凝聚了昆明人难以割舍的市井乡情。
市场繁荣之余,赶集天“脏乱差”和占道经营、社会治安、防恐处突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小板桥街子,为了彻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小板桥社区党委痛下决心,对以上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提升,使小板桥街子旧貌换新颜。
今年以来,小板桥社区党委对 “街子”进行了专项整治,社区结合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中管集市的要求,针对长期以来存在漫滩经营、市场环境卫生“脏乱差”、市场周边乱拉篷布、乱搭乱建以及流动商贩占道经营等现象进行整治。
各方聚力整治 社区痛下决心提升
“三分建、七分管”。市场的繁荣带来了不光是人流量,更是无序的拥挤,加之一些商户漫滩经营,这里成了整个小板桥最拥堵的地方。为了突出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强化领导责任,小板桥社区党委书记郭宝坤挑起提升改造第一责任人的重担,牵头组织社区党委委员召开专题会议,成立提升整改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将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到人,郭宝坤书记带领社区党委班子成员直接下沉到小板桥社区市场服务中心党支部,指导协助市场支部开展各项工作,这样既壮大了市场党支部的党员队伍,又增强了所有党员的责任担当,使支部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让每一位党员自觉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社区党委委员、居委会主任王云根据社区党委制定的方案,精心部署,专项安排,力争使市场工作人员不推诿扯皮,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社区党委副书记、监委会主任汪义林对所安排工作的完成情况和人员到岗情况进行监督,社区党委委员、居委会副主任赵敏分管市场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协调社区、小组工作人员配合市场参与管理工作,同时,负责查找突出问题,落实整改情况;社区党委委员、居委会副主任李严在脚踝受伤的情况下仍然每周日到市场坚持工作。小板桥社区党委5位委员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小板桥“街子”提升整治,离不开小板桥街道和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特别是小板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人大工委和小板桥派出所的大力支持。自小板桥市场提升整治以来,小板桥党工委焦树明书记、办事处戴伟主任、人大工委张玉洁主任、派出所杨雪松所长多次到现场调研检查,对提升整改方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现场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和做不到位的工作一针见血的指出;对整改提升工作中需要帮助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现场办公当场解决。
在提升整治初期,为了加大管理力度,社区党委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小组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要求所有社区、小组干部全员参与市场的提升整治工作,这样一来,每个赶集日社区参加提升整治人员达到100人,加上交管人员、派出所治安防范人员共计有150人,通过定点值守、不定时巡逻的方式开展工作。
从一两米到四五米 宽的不光是马路更是居民的心
小板桥街子多年以来拥堵已经成为社区和居民群众的痛点,如遇火灾及突发事件,消防车辆无法进入现场,会给广大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为了保障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治堵保通势在必行,经走访调研,社区党委决定对摊位进行划线管理,对各类业态进行科学划片,让市场告别“漫摊经营、无序经营”。
小板桥社区党委安排市场服务中心在每一条街道留够消防应急通道后划设了绿色标线,所有经营摊位全都退到绿线以内,这样以来,所有通道也由原来的一两米变到了现在的四五米,既留出了应急救援通道,又使赶集和过路群众轻松愉快。
“现在的街天和以前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摊位全都往后退出了几米,路变宽敞了,街道的无序拥挤已成往事,我们上街买东西和回家再也不用挤出挤进了”。说起现在的变化,小板桥社区四组居民郭正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以前碰到赶街子根本不敢开车出门,不要说是车子,就算是人走都会感觉很拥挤,赶集一结束,路上的垃圾就满地都是,夏天坐在家里都能闻见味道,现在出门终于不用考虑是不是赶集日了,路面又宽又整洁。”一想起之前街子的旧模样,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刘继林忍不住摸摸自己的鼻子。
治安好了 居民出行更安全
这条“乡街子”总长约4公里,摊位有852个,每逢周日“街天”,人流量可达7万人左右,人群的密集也带来了治安的隐患。
“之前赶街子的时候,有一次带着我的孙女出来逛街,一不小心她的手机就被偷走了,后来我们出门都是把手机紧紧地捏在手里。”周边居民付兰仙告诉记者,现在治安好了,逛街也放心多了。
据统计,仅2020年53个赶集日的警情就达303起,日均7.6起,占小板桥派出所全年刑事警情总数13%。社区强化市场主体管理,开展引摊入市、划行规市、缩减规模等工作,摊位之间留出了四五米消防通道,这不仅是空出了一条“生命通道”,还能挤压小偷的作案空间,从源头上铲除了案件高发的“温床”。
小板桥社区联合小板桥派出所在街上重点路段设置了4个治安报警点,每个点位配备2名警务工作者及2名以上社区工作人员,同时,小板桥派出所通过110巡逻车、摩托车快反小组、电动自行车网格化小组、便衣抓捕小组梯次跟进,提升街面屯警率、见警率,挤压违法犯罪空间,震慑违法犯罪。同时通过小喇叭、无人机等进行警情播报,发布治安、反恐等相关提醒,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举报,调动各方力量进行群防群治,治安情况得到了彻底改观。
整改提升以来,小板桥街天报警发案率下降明显,前5个赶集日,小板桥派出所接报接触类警情23起,日均4.6起,同比去年日均数下降52%,自3月28至4月25日,连续5个赶集天,小板桥市场的发案率均为0。如此惊人的变化,让小板桥的“治安奇迹”成了坊间的一段佳话。
买卖东西更安心 吃羊肉更舒心
为了应对人多货多带来的安全隐患,社区要求经营百货、餐饮、日杂的商户自行配备了干粉灭火器,并邀请专业人员从消防常识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商户们讲解如何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如何正确拨打火警电话、扑救初期火情、从火场疏散逃生等消防安全知识,让商户们在火灾发生的时候拥有一定救援能力。
刀具放在货架上进行售卖,不过是一件普通的商品,一旦周围发生纠纷或打架斗殴,摆放的刀具就有可能成为行凶作案的工具。社区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经过调研和摸排,市场管理人员对经营刀具的商户做了大量的说服劝导工作,最终,商户被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讲解所感染,自行制作一个双面铁丝网的展柜,把刀具全部放入了展柜,并在展柜上锁,有顾客需要看哪一把刀具时,由商户开锁才能拿出此把刀具,此举虽然麻烦,但确保发生打架斗殴时刀具得到有效控制。
购物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气也更旺了,开心的不光是来往的居民,商户心里也舒坦了不少。
摊主王阿姨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卖了10多年东西,她对这里的人和事充满了感情。“这是我们原来的赶街子的照片,前几年我拍的,赶了十多年了,我对这个街子有感情,之前的时候环境比较脏乱,现在规范太多了。”看着手机里的集市改造前的照片,如今王阿姨回到了这里,新的环境让她感觉像来到了新的场子。
小板桥“街子”最为负盛名的小吃是大棚酒家的吹灰羊肉,曾几何时,过往市民排队等候,只为在坐地吹灰的环境中吃上一碗羊肉,而如今环境早已发生变化,吹灰早已不再,羊肉依旧受到群众的欢迎。社区改善了周边的环境卫生,清理了垃圾死角,使摊位周边整洁干净。同时,社区要求所有经营羊肉的摊点必须做到大棚长宽、桌椅统一,餐饮从事人员必须办理健康证,佩戴口罩,着白衣白帽。
如今的小板桥“街子”, 经过一系列过硬的措施整改提升之后,在方便商户和居民的同时,规范了市场秩序,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大大提升了市场整体形象,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