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然资源和建设领域提出深化改革的工作要求,昆明片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大胆探索“标准地+拿地即开工”新模式,不破法规破常规,形成了“审批加速度,服务上台阶,企业减负担,投资增信心”的多赢格局。
主要做法
一是评估先行。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组织完成环评、能评、防洪、水土等多项区域评估,开展“多评合一”、联合评估。公布准入要求和负面清单。工业“标准地”项目可共用片区总体评价相关成果,审批部门予以评估互认。
二是指标先导。制定昆明片区工业“标准地”项目指标,明确22个适用类型,给出固投强度、容积率、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研发支出比等控制性指标。
三是方案先挂。签订工业“标准地”项目投资协议的,规划部门提供规划条件,土地部门实施带方案挂牌;召开项目服务对接会,一次性告知企业办理流程及事项清单,便于企业顺利开展后续工作。
四是承诺先办。在审批申请表中规范承诺事项,明确企业在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进度管理等方面责任。按照“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原则,对违反承诺企业依法公开,列入失信“黑名单”。
五是事前先审。将原先必须取得土地手续后才可办理的建筑许可审批前移;企业在取得用地许可前,相关部门完成建筑许可预审;企业缴纳土地出让金当天,预审材料转为正式审批,部门完成项目开工前所有审批手续,确保企业拿地即开工。
六是容缺先批。申请人可暂缓提交非关键性证明材料,提交承诺即可先行预审,预审意见可作为正式审批依据。变材料“不齐不办”为“边补边办”,缩短了审批总体时限,降低了审批启动门槛。
七是履约监管。在施工阶段,对企业承诺事项开展资料复核、实地勘查、跟踪监管;在竣工阶段,开展包括质量、规划、消防、绿化联合验收;在投产阶段,开展工业“标准地”指标达产复核。
实践效果
一是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通过改革,工业标准地项目建筑许可最快审批时限由原来50天缩短为1天,即“当天拿地当天开工”。环评、能评等多项区域评估结果互认,避免了重复评估、多次提交,不仅降低了企业办事成本,也倒逼政府作风从“坐堂审批”向 “主动领办”转变,将监督重心由前置改为后置,监督评价由宽泛改为精准,监督行为由频度改为深度,实现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二是有利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通过明确标准地的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等“硬指标”,加之建立激励倒逼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效提升。从制度层面促进好地块、好企业、好项目“三好集中”,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三是有利于拓展制度创新思路。“不破法规破常规”即在不突破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推动“审、批、管”三段并行,实现服务端口前移、穿透行政层级限制、打破部门数据孤岛,全方位保障工程建设项目主线顺畅,也让优质企业脱颖而出,让守信企业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