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的官渡古镇稍显宁静,卖早点的小贩蹬着三轮在街上徘徊,此时刘丽春已经来到面塑体验馆,计划着接下来一天的工作。
刘丽春的面塑体验馆坐落在官渡古镇的街道上,离喧闹的主街不算远,但也够安静。
走进室内,两侧展示台上的面塑作品最为吸引人。“妇女背着竹篓、老人抱着小孩、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结婚的新人······”以云南基诺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为题材捏的面塑作品在暖黄色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生动。
刘丽春,高级工艺美术师、 昆明五华区非遗面塑传承人,2007年5月开始从事面塑艺术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
“我从小喜欢画画,热爱做手工。”刘丽春说接触面塑后,完全迷上了,也算是把儿时的兴趣爱好延续下去。
远赴天津学习面塑
2007年,刘丽春赴天津跟随面塑大师王玓学习面塑。“我无意间在电脑上看见王玓大师捏面塑的视频。”由此刘丽春与面塑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丽春说学习面塑出于偶然。“我退休前在西双版纳从事财会相关的工作,用到电脑的机会比较多,所以无意间看到了捏面塑作品的视频。”刘丽春激动的说到。谈到面塑时,她总是微笑着,诉说着与面塑意外“相识”的那段故事时,看得出她对面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王灼老师是我面塑创作的启蒙老师,她一直在关心我,帮助我。”刘丽春回想起十三年前赴天津学习面塑的经历时仍记忆犹新。
2007年的五一假期,刘丽春利用四天时间正式开启学习面塑的旅程。“去学习的时候,我赶不上其他学习者的进度。”她说一起学习的人大多是五星级酒店有基础的食雕大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倍感压力。
“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为了追赶进度,刘丽春在学习上狠下功夫,上完一天的课程回到房间里不停地练习,揉面、捏作品,几个步骤不断重复至她捏出满意的作品。
四天学习结束,刘丽春回到西双版纳,一边工作,一边开始自己钻研面塑。两年后,刘丽春创作的《版纳风情》组系列面塑作品获云南省首届职工才艺博览会手工艺一等奖,优秀才艺展演奖。
刘丽春说获奖对她来讲是一个惊喜。“正是这份惊喜让我坚定了退休后从事面塑手工艺的决心”。
退休后致力面塑创作
刘丽春长在普洱,工作在西双版纳,深受当地民族文化的熏陶,对那里的山水、花草、风土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
“哪怕上街买菜,也会追在傣家小仆哨的后面,专门看她们飘荡的裙子,仔细观察裙子的褶皱和图案,看她们摆动着柔美的腰肢。”刘丽春说这些无不给人一种灵动的美感。
刘丽春说,在傣族曼斗村看到咪涛玉勐在制陶,没有使用一件现代工具,纯粹手工制作,出炉的陶器之精美,让她很惊叹,她创作的灵感就来自这些对生活小细节感兴趣的经历。
退休后她致力于面塑创作。“那些景象在我的脑海中像岁月一样积淀下来。”刘丽春创作的面塑作品栩栩如生,色调清新怡人。
除了面塑里传统的古代仕女、宗教等题材,她也将自己最为熟悉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融入面塑。于是我们能看到翩翩起舞的孔雀公主、嘎汤帕节上的哈尼小姐妹、西双版纳的小和尚、耳朵上戴花的基诺老者等等。
用面塑讲述着彩云之南的故事
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
购买面粉、勾兑材料再到蒸面,每一个步骤刘丽春都亲力亲为。将面粉、糯米粉、添加剂等材料混合在一起,将面揉成团,在蒸锅里蒸20分钟后,取出进行调色,以留备用。
“捏作品前我会在大脑里有一个场景构思。”刘丽春说,场景构思亦或用图纸画出来是创作的第一步。“一些简单的小玩意儿可以直接捏出来。”刘丽春转头看向展台上的面塑作品并说到。在窗户边的展台上,摆着一些极其可爱的面塑作品,有小猪佩奇、小企鹅、大象等。
晚些时候,刘丽春走进一家汉服体验店,拿出手机拍摄照片,也可以说是她此次创作的灵感。
回到滇派面塑体验馆,稍作休息,刘丽春开始捏作品,是一名穿着汉服的女孩,温婉、美丽。
“完成一件面塑作品一般从头部做起,再按照比例进行定位。”刘丽春看着手机里拍的照片,随手拿起摆在桌上已经调好色的面团开捏头部,用手搓出一个小小的面团,固定在一根签子上,开始进行脸部刻画。“整个工序最难的是开脸部分,开脸关系到整个作品的美感。”刘丽春一边捏作品一边解释到。
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再用工具点、切、刻、划,一小会儿,作品的面部表情基本呈现出来了。接下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的顺序逐一创作。
除了面部表情的刻画,手指、衣纹等部分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完成。“当然,捏作品时用到的工具并不固定,全凭个人的喜好使用工具。”刘丽春说。
在她的工作台上,签子、小刀等工具整整齐齐的放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刘丽春捏脸部表情时,借助了一根圆珠笔一样长度的木签,主要用来刻画眼睛、鼻子等需要展现得立体的五官。
“每个作品都要注入感情,让欣赏者从作品里感受到温度。”刘丽春创作时专注于指尖的每一个动作,累了抬起头看向窗外几秒,又投入到作品创作中。
经过几个小时呕心沥血的创作,作品已初具雏形,创作出的女孩手握扇子、身着汉服,稍稍低下头,尽显端庄大方,又有少许羞涩。
守正与创新让面塑走得更远
近年来,刘丽春将主要精力放在面塑的传承上,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得到广泛开展。2020年10月,由刘丽春负责的滇派面塑体验馆在官渡古镇正式成立。
刘丽春说,面塑体验馆主要展示她近年来创作出的作品,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了解面塑、并动手制作。“看到前来参观、体验的人时充满了创作的热情,感到很欣慰。”刘丽春说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面塑这门手艺。
“面塑似乎已经从街头走向了艺术殿堂。”刘丽春介绍到,以前的面塑手艺人主要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售卖捏好的面塑作品为生,是谋生的行当。如今,面塑这门手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成了一种教育的象征,把古代的精华融入现代的作品里让它传承的更久远。
“在创作时不仅用了传统的面塑技法,也容进了我多年来做手工树脂花、学服装剪裁、刺绣、版画剪纸等一些技法和经验。”刘丽春通过传统技法与学习到经验结合起来,把作品中的人物服装做到轻薄、飘柔,也能把场景中的花草做的有风吹摆动的效果,增加了对面塑作品的观赏性。
她在努力学习民族文化,找更多的资料,已经创作了《阿诗玛》《孔雀公主》《五朵金花》等表现民族传说及爱情故事的面塑作品。
在刘丽春看来,面塑具备艺术价值,譬如,面塑创作具有审美意义,讲究色彩搭配,同时也拥有教育功能和存在文化价值。
“目前,我们的创作团队正积极研究面塑教育类的动画视频和教材。”刘丽春说他们想研究制定系统的面塑制作教材,让大众更明了的认识什么是面塑。
刘丽春希望利用面塑作品把云南的民族风俗传播出去。“目前,团队正在为生物多样性大会做努力,希望能将作品拿到现场去展示。”在体验馆的展示台上,摆了数件捏好的蘑菇作品,还有其它以云南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创作正在进行中。(昆明信息港 记者李丽朱)